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待續】>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三章 西漢式微王莽篡位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却說王莽既得專政,便與太皇太后商議,迎立中山王箕子嗣位。箕子就是中山王劉興的兒子。劉興的母親,就是當年當熊護駕的馮婕妤,後進位為昭儀。馮昭儀自被傅太后記恨誣陷逼死後,箕子幸未連坐,仍得襲中山王爵。太皇太后特派王音的兒子王舜持節往迎。王舜奉命去後,宮中無主,太皇太后年齡又老,一切政令都由王莽獨斷專行。王莽即將皇太后趙飛燕,貶為孝成皇后皇后傅氏逼令遷出正宮。趙太后的罪狀,是與妹趙昭儀合德專寵橫行,殘殺皇嗣 。傅皇后的罪狀,是縱令其父傅晏,驕恣不道,未嘗諫阻。罪狀宣佈以後,無人敢與反對。就是已死去的傅太后(哀帝的祖母),丁太后(哀帝的生母),都一併追貶其諡號。所有丁傅兩家的子弟,一律免官歸里。傅晏(哀帝的岳丈)負罪尤甚,令與妻子同徒居合浦趙太后(飛燕)和傅皇后也就憂憤自殺太皇太后王氏,因過去受了傅太后的惡氣,所以對於王莽一朝連貶四后,還以為王莽替她洩恨,暗地裡倒很高興。却不知王莽目無尊長,將來又什麼事不可以出來呢!婦女量窄,見識不遠,以致釀成後來西漢滅亡的後果呢!

      既而中山王箕子迎到,由王莽召集百官,奉着太皇太后的詔命,擁立登基;改名為,是為平帝平帝年僅九歲,不能親政,名為太皇太后臨朝,實則完全由王莽一人專政。王莽遂引用一般心腹,如王舜王邑甄邯甄豐劉歆等,滿佈朝中;可謂一呼百諾。凡有與王莽作對的,都叫心腹劾奏貶逐;阿順者則都列入顯貴。

      因史傳周成王時代,越裳氏曾獻白雉,王莽想學周公,也叫人買通塞外蠻夷,叫他冒稱越裳氏,獻人白雉。於是朝中群臣都仰承王莽的意思,奏稱王莽德及四夷,與周公比美,周公因輔周有功,故稱周公,現在大司馬王莽安定漢室,應稱為安漢公,增封食邑。太皇太后依議。王莽還假意一再謙辭,始接受官爵名號。於是王莽又創議設立學校及優待皇族和功臣的辦法,凡官吏年老退休,仍給三分之一俸祿養老終身,對庶民鰥寡,亦予捐資周卹。如此種種恩惠,朝野上下,無不稱頌安漢公的仁德。把一個大皇后和小皇帝都抹煞了。朝中只知有大司馬安漢公王莽,不復知有漢天子了。

      王莽雖是一個儒學家,也很優待儒生,但他的作為和思想,并非真的孔孟學說思想。他喜歡沽名釣譽,他迷信鬼神符瑞,是一個荒謬的復古論者。他的心腹及附順他的人,都揣摩他的意旨,一時謊奏黃支國獻入犀牛,一時又奏報黃龍出游江中,等等祥瑞。可巧匈奴使者到來,王莽探悉王昭君在塞外所生二女尚存,便囑來使應使二女入朝。果然過了月餘,匈奴單于依着王莽的意思,特遣王昭君長女須卜居次入覲宮廷。王莽又大事鋪張,說是外族悦服遣女入侍。太皇太后也以為是王莽的德能所致。其臣屬走狗,歌功頌德,更是不必說了。接着又由王莽佈置,將自己的女兒納給平帝的作皇后。那時平帝只有十三歲,王莽女兒的年齡也差不多。他倆曉得什麼?只不過聽他擺佈罷了。

      平帝的母親衛姬,只封為中山王后,且不許入都與平帝相見。 衛姬因有此子,當然思想,曾再三上書請求,王莽仍然不准。王莽的兒子王宇,很同情衛姬,恐將來平帝長大懷恨,想向父規諫;也知其父父執拗,決不肯從;便與老師吳章,妻兄呂寬商量。因王莽信鬼神,便想出一法,以豬羊血洒在王莽的門上,然後由王宇向父進言,勸其父迎衛姬入朝。當即決定夜間由呂寬去辦理。誰知事機不密,竟被門吏撞見捕獲。呂寬以為王宇王莽的親子,父子之情定可免究,只好把罪推在王宇身上。誰知王莽並無兒女私情,立將王宇下獄,逼令自殺;呂寬吳章,當然是做了刀下之鬼了。他的媳婦呂馬,因已懷孕,纔得免死。就是吳章的學生千餘人,王莽也認為是惡黨,下令拘捕。那些學生都否認是吳章的弟子。 只有大司徒據屬云敞,自認是吳章的弟子,收斂吳章的尸首。都中人士都稱云敞見義勇為,足比欒布。王莽專好沽名,倒也不敢加罪。於是他的心腹甄邯等又入奏太皇太后,稱頌安漢公王莽大義滅親。當由太皇太后下詔褒獎。因此更激動王莽的狠心,索性將衛氏子弟斬盡殺絕,只留平帝的母親衛姬一人。就是叔父王立、從弟王仁(王譚長子) 、王安(王商子)等三人,因與王莽不合,也假傳太皇太后的詔旨,一併賜死。同時并以與衛氏通謀的罪名,殺死了好幾名與他反對的大臣。其有志節正直之士,都恐禍將及身,掛冠歸隱了。王莽專恣奸詐陰險的面目,也就漸漸暴露出來了。

      王莽一面取悅太皇太后,有如孝子賢孫;一面又籠絡天下士人。特創議設立明堂辟雍靈臺;立樂經,增博士,考校士人優劣,賢能為師,愚陋為徒,各有薪給。於是群臣又奏稱:周公攝政七年,制度乃定;今安漢公輔政四年,大功告成,應請晉升宰衡位置,加九錫封典。一時上書奏者,竟達四十八萬七千餘人。太皇太后見朝野上下,恭維王莽,遂照議行九錫封典。其實這都是他的心腹,暗囑吏民上書,強奸民意罷了;與後世袁世凱想稱帝,請願團的情景正相似哩!王莽可說強奸民意的開山祖師,說來實在好笑!

      元始五年(西元五年),平帝已十四歲了,知識漸開,得悉王莽殺盡衛氏舅家,只剩生母衛后一人,又不許見面;因此見到王莽,常現怒容;背後也常有怨言。但内侍都是王莽的耳目,當然有人報知。王莽心想:他小小年紀,便要怨我,將來長大,那還得了?於是便在是年臘月,借獻椒酒,暗中下毒葯。帝曉得什麼,見酒就喝,當晚即毒發斃命。平帝名義上在位五年,死時只有十四歲哩!

      王莽入臨帝喪,還假作悲號,醜態百出。太皇太后因平帝無嗣,特召集群臣商議;那時元帝一支已絕,只有宣帝曾孫五人為王,及列侯四十八人中去推立一人。獨王莽認為不行:他說五王列侯,只是平帝的兄弟輩,不能相繼為後;應在宣帝玄孫中去選立。群臣聞言,不敢出聲 。王莽利在立幼,故有此說。宣帝玄孫有二十三人,王莽獨選了一個二歲的,名叫劉嬰,父為廣戚侯,係楚王的曾孫;并托言卜相大吉,應立為嗣。於是一呼百諾,全體贊成。又有人提議:仿周公輔成王故事,由安漢公攝政。議尚未定,忽又有前輝光(係王莽改的官名將長安分為前輝光後承列二郡)囂奏稱:「武功縣長孟通,開井得一白石,上有丹書,文曰:『告 安漢公莽為皇帝』。」不消說這是迎合捏造的符命。王莽即命從弟王舜轉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聽了很生氣的說:「這是欺人的妄語,不宜施行!」王舜說:「事情已經如此地步,有什麼辦法?安漢公只是代攝政事,鎮服天下,決沒有其他意思。」太皇太后至此,別無他法,只好照議下詔,立宣帝玄孫為皇太子,號為孺子;王莽自稱為假皇帝(或「攝皇帝」),代攝政事,一切朝儀皆如天子制度,惟對太皇太后、皇帝、皇后則仍稱臣。這真是不倫不類;還有官名,也是王莽特別創造,仿行古制,使王舜為大傳左輔,甄豐為大阿右拂,甄邯為太保後承,真可謂是別出心裁了。

      王莽居攝只一月,便有安眾侯劉崇起兵討伐莽罪;因兵力單薄,失敗而死。接着東郡君守霍義,見王莽勢將墓漢,義憤填胸,立東平王劉信為天子,自號大司馬天柱將軍,起兵討莽。又有三輔士豪趙明霍鴻亦與翟義兵相應,趁都中空虛,攻打長安。王莽內外受敵,倒也着荒,忙分調大軍出敵。結果二路義軍又被擊破。居攝三年,也就是立孺子嬰的第三年,忽又奏稱某處并中石牛出現,尚有丹文;某處雍石也有文字發表,無非是「攝皇帝當為真皇帝」的意 思。於是將居攝三年,改為初始元年,俾上符天命云云。此時太皇太后已知她的姪兒王莽奸詐百出,但大權都在王莽手裡,又有什麼辦法,也就不能不從了。

      有梓潼人哀章,本來是一個游擊的無賴漢,流寓在長安,猜透了王莽想篡位的企圖,趁機取巧,暗製了一個銅匱,上署兩簽,一是天帝行璽金匱圖,一是赤帝璽邦傳與皇帝金策書,自己扮作方士,黃衣黃冠,趁着天將黑的時候,將金匱送至高帝廟中守吏,便匆匆離去。守廟官忙去報告王莽。王莽暗中使人打開金匱,內有語略云攝皇帝王莽應為真天子下署佐命大臣十一人王舜王晏劉歅四就是哀章甄邯王尋王邑甄豐王興孫建十一王盛。王莽也知這是外人捏造,但這也正合他的心意,於是親率群臣至高帝廟,拜受金匱神禪,還一派胡言去謁見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正想駁斥,王莽已經趨出,赴前殿登位去了。一般趨炎附勢的官僚居然向王莽稱賀。當即寫好詔旨,頒佈出來,定國號為,即將是年十二月一日,改為始建國元年正月一日。此詔一出,群臣都爭呼新皇帝萬歲,你說可耻不可呢!

      王莽雖然篡位,但傳國的御璽,尚在太皇太后手裡,便囑王舜到宮中去取。太皇太后大罵王舜說:「你們父子兄弟,都蒙受漢恩,不思報答,反乘機篡位。真是不顧恩義。狗彘不如!且王莽托言金匱符命,自稱新皇帝,儘可自去製璽,還要這亡國璽何用?我是漢家的老寡婦,旦夕必死;我要此璽殉葬,你們休得妄想!」說完,痛哭流涕。過了片時,王舜入對太皇太后說:「事已至此,臣也無法挽回。若是王莽必欲得此傳國璽,太后豈能始終不給麼?」太皇太后沈吟了半嚮,竟取出御璽,狠命的摔在地上;且大罵說:「我已經老而快死的人了,看你們兄弟將來不滅族麼?」王舜也不答話,低頭拾了御出來,交與王莽。王莽接了御璽,見璽已缺去一角,問明原因,才知是被太皇太后摔破,只好用黃金修補。這璽乃秦朝遺物,由秦王嬰獻給漢高祖,留傳至今,又轉入王莽手中去了。未幾廢孺子嬰為安定公,尊太皇太后為新室父母皇太后,西漢遂亡總計前漢十二主共二百一十年

      太皇太后已八十餘歲,歷漢元成哀平四世,史稱孝元皇后 (即太皇太后) 。她沒有傅太后(即傅昭儀)的驕恣,又沒有氏姊妹( 即趙飛燕和妹合德)的荒淫,實可謂后中之賢者,由於過寵姪兒王莽,為王莽所欺,玩弄於股掌之中,直至平帝被弒,猶不覺察;迎三歲孺子嬰為嗣不爭,稱攝皇帝假皇帝而不問,只知懷藏一傳國璽而不想給他,這又有什麼益處呢!所謂婦女當國,暫時則危,久之則亡,誠為定論啊。以下再敘的便是東漢時代的史實了。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待續】>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1)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2)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3)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4)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5)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6)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待續】>

第七節 深宫干政的傅太后 (3.3.7)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三章 西漢式微王莽篡位

第七節 深宫干政的傅太后 (3.3.7)

      却說傅昭儀謀立孫兒的計劃已經成功,但為了稱號的問題,頗使哀帝為難。適有高昌侯董宏迎合上意,上書引秦莊襄王夏姬所生,過繼給華陽夫人,即位後兩母並稱太后,可援為例。」 哀帝得書,正想依議下詔,偏大司馬王莽,左將軍師丹聯名諫阻;認為皇太后名號至尊,不能有二;董宏引亡秦敝政,應以大逆不道論罪。哀帝雖然不快,但王莽是王太皇太后的姪兒,未便駁斥,只好免董宏為庶人。傅昭儀聽了這個消息,很是生氣,立即面責帝,定要速上尊號。哀帝沒有辦法,只好向王太皇太后求如所請,乃尊父定陶王為共皇;祖母傅昭儀共皇太后;母丁姬共皇后。於是外家王趙丁傅四家子弟,都並登顯爵了。

      有一天太皇太后在王氏宮中設宴,在上面設了兩個正位,一為太皇太后王氏,一為共皇太后傅氏王莽看了,便大聲阻止說:「定陶太后,乃是藩妾,怎得與太皇太后並坐,快將座位移下!」直至兩座位移好,始行退出。傅太后聽了負氣,不肯赴宴,並立即迫脅哀帝,要將王莽攆出,哀帝尚未下詔,王莽已聽得風聲,自請辭職;當即奉詔批准。並賜金帛令其返第。朝中公卿大夫,尚稱王莽守正不阿,進退以義,不失大臣風度呢!

      王莽去職,接着王氏子弟都被貶退,朝中又換了一批新貴丁傅兩家子弟了。哀帝初即位後,本想有些作為,力除前弊,却也有很多善政;偏偏傅太后從中干政,為了稱號及培植私親,鬧得天翻地轉。哀帝雖想裁折外戚,但為丁傅兩后所迫,實在無能為力,只好模糊過去。接着又 有人劾奏趙昭儀合德忍心辣手,害死成帝嗣子,種種不法。趙昭儀雖死,但趙氏子弟仍安享尊榮,應窮究以正國法。總算哀帝念及入嗣恩情,未將趙太后飛燕牽入,只將趙氏子弟貶為庶人而已。傅太后因對過去馮昭儀當熊一事,常懷漸恨,未曾報復,現已大權在握,當然不能放過。也是馮昭儀命數該絕,未曾防着,竟被誣成逆案,只好服毒自盡。可憐一位著名的賢妃,竟被迫自盡,可謂遺恨千秋了!

      傅太后既削减了王趙兩家,且對馮昭儀的恨也報了,心中當然快慰。那時傅晏為大司馬衛將軍,丁明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共同任事。哀帝待遇丁傅兩家,不過為外家起見,但他心目中尚有倖臣;為了加封這位倖臣,特先上傅太后尊號為皇太太后,買動祖母的歡心,然後始下詔封侯。你說這位倖臣是誰?原來就是貌似美女的董賢。董賢曾為太子宮中的侍臣,哀帝即位後,即面授為黃門郎,入侍左右。因他長得漂亮,引動哀帝歡心,居然與他同寢相狎;一月三遷,竟升任駙馬都尉侍中出則共車,入常共枕。有一天與哀帝晝寢,哀帝已醒,欲起床,見董賢仍睡著未醒,不忍驚動,無如衣袖被董賢壓着,無從取出;因想衣服所值有限,便從床頭拔出佩劍,將袖子割斷,以免驚醒董賢。後人稱嬖愛男色,叫做「斷袖之癖」就是指這個故事。因此董賢也就特别知恩圖報,竟將自己的妻子和妹妹,一併獻給哀帝。只要博得哀帝的歡心,已身尚且不惜,不管什麼妻房名節呢?因此與妻妹二人,輪流在宮中值宿。你說荒唐不荒唐?

      丁傅二家,好景不常,繼丁太后去世後,接着皇太太后傅氏又去世,頓時失了靠山,而竟由董賢進為大司馬。那時董賢只有二十二歲,竟得位列三公,掌握兵權,真是漢朝開國以來所,未有的奇聞呢!

      哀帝本來體弱多病,加上淫慾無度,竟於元壽二年(西元前一年)一病不起。死時年只二十六歲,在位六年。

      董賢雖為大臣,遭此變故,只知痛哭,毫無主張。還是太皇太后王氏到來,撫尸舉哀,并即將御璽收在袖中;以新都侯王莽,曾奉先帝大喪,立命入朝辦理喪事。王莽入朝,首言董賢無功無德,不應尸位大臣,遂托太皇太后懿旨,就在宮中收了董賢印綬,罷歸就第,并禁止其出入宮殿。董賢亦自知難得活命,回家後與妻服毒自殺。王莽受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自是大權在握,逐漸放出他的殺手鐧來了!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七節 深宫干政的傅太后 (3.3.7) - (1)
↑ 第七節 深宫干政的傅太后 (3.3.7) - (2)
↑ 第七節 深宫干政的傅太后 (3.3.7) - (3)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六節 折檻留旌的朱雲 (3.3.6)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三章 西漢式微王莽篡位

第六節 折檻留旌的朱雲 (3.3.6)

      却說成帝一朝,始終是王氏兄弟輪流執掌朝政王音王商死後,依次應由王立繼位,只因王立因貪財過甚,被人告發,故捨王立而超遷其弟王根為大司馬驃騎將軍。

      成帝上憚王太后,下怕強臣,故只有走上淫樂一途;除深寵趙氏姊妹外,并有一男妾侍郎張放。此外又有一件用人不當的事,險此把劉姓子孫斷送了,而使漢室大好河山,中斷了十八年。這人就是王太后的姪兒王莽王莽王曼的次子。王曼早死,故未得封侯;長子亦早故。王莽事母至孝;對寡嫂也很盡禮,至如侍奉伯叔;交結朋友,禮貌更是周到;又曾向沛人陳參受業,學習禮經,動學好問,衣服樸素有如寒士。那時王氏五侯子弟競向奢侈,獨王莽不挾富貴,恭儉樸實,真像一個孝悌忠信的人傑,以博取盛名。伯父王鳳病危時,王莽朝朝侍奉,衣不解帶。王鳳甚為憐愛,臨危時會面託王太后照料,并對成帝稱讚王莽賢能。成帝因授王莽黃門郎,後遷官射聲校尉。叔父王商也稱王莽恭儉有禮,願將自己封邑,分給王莽。就是朝中名臣,也都上章舉荐。成帝乃進封王莽新都侯,授官光祿大夫侍中王莽越加謙恭,折節下士,將所得俸祿,往往瞻給賓客,以致家無餘財。因此他的名望,更高出伯叔之上,威望日隆。就是成帝對他也很寵重呢!

      王根繼掌政權後,獨對安昌侯張禹不睦。但成帝對於張禹,因有師誼關係,待他甚為優渥,賞賜無算;遇有國家大事,必遣使咨詢。張禹為身後打算,曾覓得一塊墓地,係在平陵(昭帝陵墓)旁肥牛亭,甚為滿意,上書請援賜。獨王根入朝諫阻,說地近陵廟,理難援給,可另賜別地,偏成帝不聽,竟准將肥牛亭地賜給張禹。王根越加妒恨,屢次訴說張禹短處。成帝不但不信,且暗之忌恨王根。有一天,成帝張禹病疾初愈,特親往張禹家去慰問。成帝入宅後,屏去左右,取出奏牘數篇,交張禹察看;原來都是劾奏王氏專政的。張禹心想:我已年老,兒子又小,何必與王氏結怨?不如以怨報德,使他知感;便向成帝說:「古來天變,未必盡關人事,孔聖尚不語怪力亂神。若以鄙見,陛下能勤修政事,自達天聰,切勿輕信妄言惑人哩!」說完,便將奏牘呈還給成帝。成帝因此,也就擱置了事。王氏因此無恙,張禹樂得賣情,不免向親友說及。傳到王根耳中,果然易讎為親,親向張禹道謝。兩家竟因此和好了。

      獨有槐里令朱雲,聞得張禹袒護王氏,朋比為奸,不禁激動一腔忠義,憤然詣闕,求見成帝,適成帝臨朝,公卿等站立兩旁。朱雲見駕後,便朗聲說:「滿朝公卿,上不能匡扶君主,下不能施澤人民,真是尸位素餐。臣願乞上方劍,斬奸臣一人頭,以儆(ㄐㄧㄥˇ)戒群臣!」成帝聽他語言衝撞,已經不悦,便即喝問道:「你說奸臣是什麼人呀?」朱雲直答說:「安昌侯張禹!」, 成帝聽了大怒,說:「小臣居然犯上,當廷辱及帝師,那還了得!」說着又顧左右說:「此人立即拏下!」御史奉命,即將朱雲扯出殿外。朱雲不肯就走,用手攀住殿檻;彼此用力過猛,竟將殿檻(ㄐㄧㄢˋ)折斷。朱雲並大聲呼道:「臣得從龍逢比干,同遊地下,死也甘心!但不知聖朝是何朝呢!」說至此,已被御史牽去。群臣因被朱雲所譏笑,都含怒意。獨左將軍辛慶忌,常帶俠義,忙免冠至御座前,解去印綬,叩頭力諫說:「小臣朱雲,素來狂直,就是妄言,也請陛下大度包容,臣敢拼死力爭!」成帝餘怒未息,不肯照准;直到辛慶忌叩頭流血,淋落御前,也不覺回心轉意,將朱雲赦免放歸。朱雲返家後,從此不復出仕,常乘牛車出外閒遊;壽至七十餘歲,而得在家善終。後來有司修治殿檻,成帝卻面囑說:「不必換新,但從壞處修補,以此留旌直臣呢!」由此可見成帝並非全然昏庸,只不過是輔導不得其人啊!

      因成帝始終無嗣,那時傅昭儀想把自已的孫兒定陶王劉欣,承繼給成帝,立為太子。傅昭儀為人頗富謀略,趁劉欣入朝,特與同行入都,一面討好王太后,一面又以金帛珍玩,結好趙氏姊妹;就是王根也得了不少禮物。且劉欣雖只十六七歲,倒也聰明伶俐,應對之間,頗使成帝滿意。至綏和元年,可謂水到渠成,遂立定陶王劉欣太子。劉欣係丁姬所生。嫡母張氏未生育,幼時係由祖母傅昭儀撫養長大,故得襲父的定陶王爵,所以特准傅昭儀得入宮去見太子。因此也就種下傅昭儀干政的後果。

      王根因病去職,特荐其姪王莽代其職位。成帝遂拜王莽為大司馬,得兼國政。王莽沽名釣譽,特聘請遠近名士為其幕僚;所得賞賜,悉數分給所屬,自已格外儉約,衣食與平民相同。曾因王莽母親有病,公卿列侯各遣夫人前來探病。莽妻王氏出來相迎,衣不曳地裙僅及膝。各女賓還以為她是僕婦,及密問左右,才知她就是大司馬夫人,都不禁詫異起來。 莽妻接待賓客,格外周到,所供茶點,也不過普通數色。於是傳將出去,無不稱讚大司馬節約過人。王莽聽了眾言,心裡也不免暗暗欣喜哩!

      綏和二年(西元前七年),成帝宿在少嬪館昭儀合德處。第二天天明起床,趙昭儀合德先起,成帝也即起坐,纔將襪帶繫好,忽然仆倒床上,不言不語。等到御醫來診脈,已經氣絕多時,回生乏術了。成帝在位二十六年,改元七次,享年四十五歲

      成帝本來體質強壯,狀貌魁梧,儼然像個尊嚴的天子。只因酒色過度,遂至樂極生悲,顯然是脫陽而死呢!太子繼位,是為哀帝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六節 折檻留旌的朱雲 (3.3.6) - (1)
↑ 第六節 折檻留旌的朱雲 (3.3.6) - (2)
↑ 第六節 折檻留旌的朱雲 (3.3.6) - (3)
↑ 第六節 折檻留旌的朱雲 (3.3.6) - (4)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五節 趙飛燕穢亂官幃 (3.3.5)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三章 西漢式微王莽篡位

第五節 趙飛燕穢亂官幃 (3.3.5)

      却說成帝即位十餘年許后已將三十歲了,當然華色漸衰。成帝好色成性,自然漸對許后冷淡,又寵愛一個班婕妤班婕妤係騎校尉班況的女兒,生得聰明伶俐,秀色可餐。成帝嘗游後庭,欲與班婕妤同輦,班婕妤推辭說:「妾聞古聖帝王,皆有名臣在側,不聞有婦女同遊;傳至三代末主,方有嬖妾(嬖 ㄅㄧˋ)。今陛下欲與妾同輦,幾與三代末主相似!因此,妾不敢奉命!」成帝聽了,却也稱善,不使同輦。王太后聽了大喜,極口稱讚班婕妤說:「古時有樊姬,能諫楚莊王;而我朝却有班婕妤了。」但班婕妤承寵有年,亦未生育。後宮當有班婕妤張美人,都年輕貌美,成帝雖然普施雨露,始終未獲麟兒。有一個侍中張放,係富平侯張安世的玄孫,曾娶許后的妹為妻,與成帝為連襟姻親。張放長得貌似美女,媚態動人,竟獲得成帝歡心,常與微服狎游,鬪雞走狗,隨意尋歡。為掩人面目,成帝常假稱係富平侯的家人。皇帝不做,去做家奴,你說好笑不好笑呢!

      有一天,成帝在路上看見一座花園,其華麗堂皇,好似宮中的白虎殿一樣。不覺很詫異的問從吏說:「這是誰家的花園?」從吏告答說:「曲陽侯王根家的。」成帝聽了,很不高興,立即回宮召入車騎將軍王音,嚴詞斥責說:「我前次到成都侯府第,見他奢侈踰距,不合臣禮 。現在曲陽侯花園,又規仿白虎殿,越不近情理。如此下去,成何體統!」說得王音啞口無言,只好免冠謝罪。成帝拂袖而入。王音連忙回家,對諸弟王根王商說明。諸弟都嚇得發呆。忽又傳成帝下詔詢問尚書,令查文帝誅薄昭故事。更覺得大禍臨頭,徬徨失措。還是王音較有主意,先遣人至王太后處,請求講情救援;一面同王商王立王根入宮請罪,聽候發落。不久即由內廷傳出詔旨,准照議親條例,赦罪不誅。四人始叩頭謝恩回家。不消說,這當然王太后隱為袒護之力呢!

      成帝王氏諸舅,總算懲誠了一番。但他自己仍照常微服出宮狎遊。有一天,偶至陽阿公主家 (想是成帝的姊妹行,史傳中未詳載) ,陽阿公主召集歌女數人,至席間備酒。其中一個女郎,歌聲嬌脆,舞態輕盈,惹得成帝色授魂銷。酒後成帝厚着臉皮向陽阿公主乞此歌姬,帶回宮去。陽阿公主當然照允。一夕風流,直樂得成帝心花怒放,當即親下詔旨,封為婕妤。原來這位歌姬,就是古今聞名的趙飛燕呢!相傳她的母親,是江都王的孫女姑蘇郡主,曾嫁中尉趙曼,暗地裡與舍人馮大力的兒子萬金私通,生下一對雙胞女嬰;大的名叫宜主,次的名叫合德。後來趙曼病死,二個女兒都送到馮家去撫育。過了幾年,馮萬金又死了,馮家衰落,二女無家可依,流落長安,投入陽阿公主家裡,學習歌舞。宜主身體輕盈嬝娜,時人看她狀似燕子 ,因號飛燕合德肌膚白淨,如羊脂一般,令人垂愛。一對姊妹花,真是令人羨煞!飛燕既入宮得寵,合德尚在陽阿公主家中。成帝得知飛燕有一妹合德,長得如花似玉,也就命使入迎入宮中。為討得飛燕的芳心,特騰出一所別宫,布置得富麗堂皇,命名為遠條館,給飛燕居住。對於合德也即寵愛,入宮數日,即封為婕妤,賜號為溫柔鄉;常自嘆說:「我當終老是鄉,不願學武帝求仙了。」一對姊妹花輪流侍寢,真弄得六宮粉黛無顏色了呢!

      許后孤獨冷落,當然心有不甘。她的姐姐許謁入宮探視,許后不免談及自己的心事。許謁也替他憂愁。因此便暗中代請巫祝,設壇祈禳。不幸為內侍所知,告訴趙氏姊妹。趙氏姊妹正想奪得專寵,有此機會當然不肯放過,便立即告發:說許后詛咒宮廷,坐逆不道;并將班婕妤也牽連在內。成帝本來已不悦許后,再加王太后也主張嚴辦,於是立將許謁拿究,問成死罪;許后被廢,禁錮冷宮。一面傳訊班婕妤班婕妤很坦然的回答說:「妾聞生死由命,富貴在天。若是鬼神有知,豈肯聽信讒言?若是神鬼無知,祈禳又有什麼益處?我不但不敢做,也不屑做呢!」成帝聽了,也很感動,便不再究問了。班婕妤雖然未被株連,心想目今趙氏姊妹得寵,難免將來不被誣陷烏,便自擬奏章,請至長信侍奉太后,成帝也就照准。班婕妤在長信宮侍奉太后,每日吟詩作賦,消遣度日,總算跳出了是非窩。像班婕妤真可謂最善明哲保身哩!

      許后既廢,不消說是趙飛燕入主正宮了。但王太后因趙飛燕出身微賤,尚有異言;後成帝使人數度關說,終獲得太后同意。乃改陽朔五年承始元年,册立趙飛燕皇后;其妹合德亦進位為昭儀。一對姊妹花,同時得寵。這位風流天子,可謂享盡溫柔鄉的滋味了。

      有一天成帝攜趙飛燕在一大船上遊覽,命侍郎馮無方吹笙,趙飛燕歌舞,自己則以簪擊杯作拍。船至中流,忽然一陣大風,吹得飛燕裙帶飄揚,險些被風吹倒。成帝命馮無方去救。無方將笙放下。 雙手握住飛燕雙腳。飛燕本愛無方,任他握着,索性迎風狂舞。樂得成帝心花怒放,厚賜無方;并許他出入宮中,以取悦飛燕。後人謂飛燕能作掌上舞,便是出於此事呢!

      飛燕本來淫蕩,免不得有紅杏出牆之事。成帝好像聾盲一般,由她胡行。飛燕又為了連年沒有生育,妄思借種,就是宮中多子的宮奴,亦引誘發生苟且行為。為了恐成帝所聞,特另闢一室,託言供神求子,任何人不得進入;實則暗藏少年,供其淫樂而已。後來姊妹二人,竟串成一氣,只瞞着成帝一人。有幾個直臣得知飛燕奸情,上本告訴,都被處斬。以後還有何人敢言?後來成帝見趙氏姊妹,寵幸有年,都未生育;便也隨意召幸宮女,以冀得子。但趙氏姊妹,奇妒異常,得悉後宮召幸宮女有孕,便將其毒害;有生下嬰孩者,亦將嬰孩害死方休。成帝過於趙氏姊妹的雌威,竟無可如何。所以成帝一生,始終無後。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五節 趙飛燕穢亂官幃 (3.3.5) - (1)
↑ 第五節 趙飛燕穢亂官幃 (3.3.5) - (2)
↑ 第五節 趙飛燕穢亂官幃 (3.3.5) - (3)
↑ 第五節 趙飛燕穢亂官幃 (3.3.5) - (4)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四節 成帝嗣位王氏專權 (3.3.4)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三章 西漢式微王莽篡位

第四節 成帝嗣位王氏專權 (3.3.4)

      却說成帝繼位,尊母后王氏為皇太后。特別寵信母族王氏,封舅父陽平侯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王崇為安成侯;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五人皆賜爵為關內侯。因王鳳王崇係太后的同母弟,故封賞較重;其餘均為太后的異母弟,所以受封較輕。王氏一門七侯,可謂貴顯已極;但數人均無功受祿,只是為了母后兄弟的關係,都受封侯,其封賞也未免太濫呢!廷臣懾於王氏的威權,都不敢多言。

      成帝因在居喪,朝政全部委任王鳳處理。王鳳初次專政,却也做出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王鳳素知石顯奸习弄權,因奏請成帝,遷石顯為長信太僕,奪去重權。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張譚,見石顯已經失勢,過去雖曾阿附石顯,此時也就落井下石,彈劾石顯及其黨羽種種罪惡。不消說,石顯削職為民,并勒令回籍。就是其黨羽,也一併罷貶。石顯怏怏就道,竟病死途中。作惡多端,竟未受刑戮,實為幸事!一時興論稱快。匡衡張譚總道既將石顯彈劾,可以免除過去阿附石顯的罪愆。誰知有個直臣王尊,竟奏上一本,說他二人前曾阿附石顯,今見石顯失勢,始投機取巧,彈劾石顯,有失大臣體統,應該論罪。成帝雖覺有理,但自已甫經即位,不便一下遽貶大臣,便將其擱置。總算顧全了二人的面子;後來終因坐事免官,貶為庶人了。

      元帝即位時,年方弱冠,惟性好色。元帝母后許氏被毒死,係因為母族沒有背景,因此特選車騎將軍平恩侯許嘉的女兒,為太子妃。許氏秀外慧中,且深通史事,又善書法,深得成帝歡心。元帝也感到欣慰。誰知年餘許后生下一子,竟而天亡。此外後宮,亦無生育。成帝繼位,册立許妃皇后,恩寵仍未稍衰。

      建始二年夏大旱,第二年秋又淫雨不止,達四十餘日。長安人民忽謠傳大水將至,紛紛奔避。成帝得知此消息,忙召集群臣,商議避水方法。王鳳建議登舟避水。獨左將軍王商(此王商與王鳳弟王商同名,係宣帝母舅樂昌侯王武之子)言此係謠傳。不能庸人自擾,致亂民心。後來果如王商所言。從此成帝信任王商,屢說王商識量過人。使王鳳未免慚愧,自悔失言。後來王商竟得繼匡衡為丞相了。王鳳曾因兒女親家楊彤一案,向王商說情,王商竟置之不理。從此王鳳也就對王商不免妒恨。那時連年災異星變,召對廷臣,多直言王氏威權過重所致。但成帝偏愛母族,仍寵信王氏子弟不衰。後來王商被人彈劾,說他曾姦父婢,并與女弟淫亂。成帝素重王商,且事無確証,尚置諸不問。王鳳又入宮力爭始免去丞相職。王商因此憂憤病故。成帝超拜張禹繼任丞相職。張禹王鳳專權,屢次稱病乞休。成帝每次慰留,只有勉強就職。故他毫無作為,只不過隨聲附和,保全老命罷了。王鳳又引入從弟王音御史大夫,於是王氏更盛。

      陽朔三年王鳳忽然得病,不治身死。遺言荐從弟王音代其職務。成帝依照王鳳遺言,命王音接替王鳳職務,加封為安陽侯音小心供職,與王鳳不同。成帝得自由選用人員,絕算掌握了部份實權了。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四節 成帝嗣位王氏專權 (3.3.4) - (1)
↑ 第四節 成帝嗣位王氏專權 (3.3.4) - (2)
↑ 第四節 成帝嗣位王氏專權 (3.3.4) - (3)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第三節 王昭君出塞 (3.3.3)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三章 西漢式微王莽篡位

第三節 王昭君出塞 (3.3.3)

      却說石顯專以狡黠取得元帝寵信,元帝以為他忠誠可靠,所以有彈劾石顯的奏本,一概置之不理。因此石顯得以橫行無忌,在元帝一朝,始終安然無恙哩!

      章寧元年(西元前三十三年),呼韓邪單于自西域來朝,並面乞和親,願為漢婿,永為漢屏藩。元帝以前朝和親,輒取宗室女子充作公主,出嫁單于。今呼韓邪已經投降,非昔可比,但將後宮未召奉宮女,選取一人嫁給他便算了,當即叫左右取出宮女圖,任意圈點一人,擇吉賜與呼韓邪成婚。待到吉期將屆,宮女至御座前辭行,元帝不看猶可,誰知這個宮女竟是國色天香美貌絕倫,不由的吃了一驚;連忙問道:「你何時入選後宮?」宮女具述入宮年月。元帝心想:該宮女入宮有年,為何並未見過?可惜這樣漂亮的女子,竟使他嫁給番王,實在可惜!本想將她留住,但詔旨己出,又恐朝臣議論,說我好色,也覺不安,只好硬着頭皮,安慰數語,便即遣出。回到後宮,連忙叫左右再取宮女圖,看看所圈點的那個宮女,圖上並不漂亮;而已召幸過的宮女,在圖上所描繪的,比本人要漂亮的多。心知有異,不覺大怒說:「可恨畫工!將漂亮的故意描成不漂亮,而不漂亮的反描繪成漂亮,真是可惡!」當即飭令有司查究。原來這畫工係杜陵人毛延壽,因索賄不獲,故意將花容玉貌,描繪做泥塑木雕一般,案既查明,毛延壽欺君不道,立即問成死刑。你道這宮女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昭君呢!她姓,字昭君,係南郡秭歸人王穰之女。當時被選入後宮時,按例先經畫工描容,然後皇上御覽,準備皇上隨時挑選召幸。毛延壽本是一個很有名的畫師,所畫人物。最能傳神畢肖;只是本性貪婪,竟向宮女索取賄絡。宮女們巴不得使皇帝見寵,大都傾囊相贈。但此毛延壽便從筆下添出風韻,就是有什麼缺點,也可從他筆下改正掩飾過來,平添不少姿色。只有王昭君貌本天生,且生性奇傲,不肯送錢給毛延壽。因此毛延壽故意將王昭君的花容玉貌,繪成一個木呆呆的雕像,藉以洩憤。元帝但知看宮女圖挑選,怎知有如此美人呢!到了見了王昭君,纔追悔不及,·故將毛延壽處斬。可憐這千嬌百媚的王昭君,竟嫁了一個老番王; 只有自悲薄命,又有甚麼辦法呢!

      呼韓邪單于娶了這樣一個如花似王的美女,當然喜出望外;帶到塞外回國,封為寧胡閼氏(閼氏等於中國的王后)。歲餘生一子,取名伊屠牙斯。後來呼韓邪病死,尤其長子雕陶莫皋繼位,號為復株絫若鞮單于。見王昭君華色未衰,復佔為妻。西域風俗,可以娶後母為妻王昭君是時身在異域,無法反抗,只好降尊從俗。後來又生下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居次等於中國的公主),次女為當于居次

      王昭君竟老死塞外。後世憐她身世可憐,特譜入樂府,名昭君怨。關於王昭君和番的故事,至今猶傳說不衰。美人泉下有知,方可安慰了呢!

      元帝自遣歸呼韓邪後,尚念念不忘王昭君,鬱鬱不樂。也許是愁思所罷!竟染成一病,日漸加重,竟至宴駕。享年四十二歲計在位十六年,改元四次。太子繼位,是為成帝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三節 王昭君出塞 (3.3.3) - (1)
↑ 第三節 王昭君出塞 (3.3.3) - (2)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二節 馮婕妤當熊護駕 (3.3.2)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三章 西漢式微王莽篡位

第二節 馮婕妤當熊護駕 (3.3.2)

      却說元帝後宮中,除王皇后外,要算馮傅兩婕妤最為得寵。傅婕妤係河南溫縣人,父早喪,母又改嫁,流離入都,得緣為上宮太后的宮女。因她善伺人意,進升為才人,上官太后賜給元帝。元帝即位後便封為婕妤。後來傅婕妤生下一子名,一女為平都公主,又將傅婕妤進號為昭儀(此為元帝所設的封號,比皇后只差一級)。馮婕妤馮奉世之女,納入後宮,生一子名,故得封婕妤。其寵幸與傅昭儀相似。

      永光六年,改元為建昭元年,是年冬令,元帝帶着後宮嬪妃親至長楊宮去觀獵;不消說傅昭儀馮婕妤隨侍左右。獵後捕得飛禽走獸甚多,元帝很是高興,分別予以獎賞。到了午後,更至獸欄去觀獸鬪。正看得高興時,忽一隻野熊躍出獸欄,向御座奔來。御座外面,本有檻欄著,野熊前爪爬在檻上,正欲聳身跳入,所有嬪妃宮女統嚇亂竄逃命,只有馮婕妤並不慌張, 反挺身向前,當熊而立。元帝看了大驚,正要喊她逃避,幸好武士向前將熊殺死。馮婕妤始緩步退回。元帝向她說:「人家見熊來了,都逃命要緊,你為何反向前站住呢!」馮婕妤答道:「妾聽說野獸咬人,得人便止。因恐熊至御座,侵犯陛下,故情願拼命擋熊,免驚陛下呢!」 元帝聽了贊嘆不已,並稱贊說:「到底是將門之女,與眾不同!」回宮後,便封馮婕妤為昭儀,與傅昭儀相同。但傅昭儀聽了,不免自愧不如,但也就由愧生妒,從此便與馮昭儀有了嫌隙。

      那時弘恭雖死,石顯繼任中書令,大權獨攬,把一個昏庸的元帝,玩弄於股掌之上;也不知與了多少冤獄,害死了多少正人義士。弄得朝臣攝於他的權勢,不得不屈服在他的淫威之下。,石顯有一個姊姊,欲與郎中甘延壽為妻,偏偏甘延壽瞧不起石顯,不願與婚,婉言謝絕。因此石顯便懷恨甘延壽

      建昭三年甘延壽為西域都護騎都尉,陳湯為副都尉。二人同出西域,襲斬郅支單于,將其首級傳至長安。朝臣多為甘陳二人請封,獨石顯聯同丞相匡衡,說他倆未奉朝旨,擅自興師,不應封賞。因此興論都不直匡衡的為人。但究竟有甘陳為何不奉旨襲斬郅支單于呢!原來郅支單于徙居堅昆後,埋怨漢廷擁護呼韓邪,而不肯助他,因此叛漢。與康居國勾結;拘殺漢使,並侵略大宛烏孫,漢廷尚不知詳情,適西域都護鄭吉已老病歸休,元帝特簡派甘延壽陳湯二人,出鎮烏壘城甘延壽素善騎射,向以武功著名,陳湯則是文士出身,不拘小節,專好奇謀,故為副都衛。二人到了西域,得知郅支單于叛軍情形,陳湯獻議先發制人,盡發屯田吏士及烏孫部眾,要擊郅支;否則讓他坐大,侵略西域各國,西域並不為漢所有了。甘延壽雖然贊成,但覺得應該先奏明朝廷才行。陳湯則認為朝廷公卿不知遠略,就是奏明,也未見得會准。但甘延壽始終認為沒有奏明,不肯實行,正想上書奏明,忽然得病,只好擺置,誰知陳湯竟未告訴甘延壽,已假詔徵集了好幾萬人,正待出發。甘延壽至此也只好同意,領兵分六路向郅支殺去,郅支單于沒有防備,結果城被攻破,郅支單于被斬首。甘陳將擄獲牲畜財物, 分賞隨征各國將士,遣送返國,然後將郅支單于首級報入長安獻功。

      元帝雖欲封賞,但因石顯匡衡梗議,也就只好暫行擱置。過了幾天,此時劉更生(已改名劉向),特上書請封甘陳二人 。元帝有了藉口,始封甘延壽義成侯陳湯關內侯。同時又有杜欽上書,追述前馮奉世莎車的功勞,與甘陳二人相同,亦應加封,方不埋沒功臣。元帝馮奉世已死,且係先帝時事,不便重翻舊案,也就擱置未提了。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二節 馮婕妤當熊護駕 (3.3.2) - (1)
↑ 第二節 馮婕妤當熊護駕 (3.3.2) - (2)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一節 寵臣屈死蕭望之 (3.3.1)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三章 西漢式微王莽篡位

第一節 寵臣屈死蕭望之 (3.3.1)

      却說元帝即位後,立王氏為皇后。王氏係王禁的次女,名叫君,少時雖曾數度計人,但總是納聘後未婚夫即死。王禁覺得很詭異,特邀相士替政君看相,都說此女必貴,不要輕視。王禁乃教女讀書習琴。政君聰慧異常,一學便會;十八歲奉命入侍後宮充當宮女,那時剛好太子所愛的良娣司馬氏病故。太子因痛念司馬氏,便拒與所有姬妾同寢。宣帝因太子已年逾弱冠,尚未得子,現在為了司馬氏的死,拒與其他姬妾同寢,將來怎有子嗣呢!便囑皇后選擇宮女五人,賜給太子,誰知太子只勉強看了一眼。問他何人合意,太子只隨口回答說:「其中倒有一人可取。」再問他是何人,太子又默然不答,當時恰好有一個縫衣宮女,立在太子身傍,便以為太子係看中這縫衣宮女,於是便將她送入太子宮中。其實太子並無意選妃,只不過隨口回答而已。這縫衣宮女就是王政君。政君送入東宮,並未蒙太子召幸。有一天,太子愁懷稍減,至內殿與政君相遇,見政君態度幽靜,修長合度,倒也喜愛,當晚即召入侍寢。說也奇怪,太子有姬十餘人,七八年來均未生育,而政君一度召幸,竟一舉生男宣帝很是高興,特取為,號為太孫。故元帝繼位,便立王政君為皇后,立子驚為太子。那時尚只四歲哩!相士說王政君必貴,果然正位中宮呢!

      自霍氏滅族,宣帝恐政權又操在權臣的手裡,特召兩個宦官侍直,掌管奏牘出入。這兩個宦官,一為中書令弘恭、一為僕射石顯。兩人小忠小信,善俟人意,因此能逐加擢升,幸宣帝英明,雖然任用宦官,但尚不使二人弄權。元帝英明不及他的父親,怎能不為這兩個狡滑宦官所欺呢?因此二人便漸漸的盜弄起政權來了。那時大司馬史高,係憑着戚誼始職居宰輔,毫無才略,所有郡國大事,全憑蕭望之周堪二人裁決。二人都是元帝的師傅,又曾推荐劉更生為給事中,元帝也十分寵信。因此,史高便成有位無權了。而猜嫌亦由此而生。不消說史高為了增加自已的勢力,便與弘恭石顯勾結;想設法除去蕭周二人,好使自已能專政。於是暗中使人上章 彈劾蕭望之周堪劉更生,說他們排擠許史二姓子弟,有意誣陷。趁蕭望之休沐的時候,方纔呈入。元帝看了,使弘恭石顯二人查問,於是二人又趁機蒙混元帝,竟將他們下獄;差不多關了十多天,元帝尚不知道。後來有事咨詢,特遣內侍往召,內侍答稱已經下獄。元帝聽了大驚,說:「何人敢將他們拘押獄中呀!」弘恭石顯二人在側聽了,慌忙跪下說:「前日曾蒙陛下准奏,方敢遵行呢!」元帝很不高興的說:「你們只說召致廷尉,並未說及下獄呀!怎能得隨便拘押呢!」接著又說:「快令他們出獄照常辦事好了!」二人只好趨出與史高商議,要史高出面。第二天史高入見元帝說:「陛下即位不久,即將師傅拘押下獄;現在又叫他們出獄供職 ,難免不為臣下議論。陛下德化不深,何必令出無常?不如將他們免職,倒還安當些!」元帝聽了,也覺得有道理,竟下詔將蕭望之周堪劉更生免職,出獄為庶人。元帝的昏愚,也就可想而知了。

      纔過一月,隴西發生地震,倒塌房屋很多,人也傷亡無數,連太上皇廟,都被震塌。接着太史又奏報天象告變元帝聽了很是驚慌,心想這必是前時貶了師傅,得罪了上天所致。因此,特下詔賜封蕭望之關內侯,又召周堪劉更生入朝,擬授為諫大夫。弘恭、石顯見三人復得起用 ,很是着慌,急向元帝面奏,謂不應再起用周劉二人,而表彰自已的過失。元帝默然不答,接着二人又說,就是想用周劉,也祇可任為為郎,不應升為諫大夫元帝又為所蒙蔽,只使周堪、劉更生為中郎。後又想起蕭望之通經術,欲使為相,這個消息為弘恭、石顯所聞,惶恐得很,就是許史二家,也日夜不安,恨不得立將蕭望之致死。

      劉更生因恐蕭望之被小人構害,早想上書陳明,又恐構成同黨嫌疑,因此托外親上書:說地震星變,都為弘恭石顯二宦官用事所致,應貶退二人,起用蕭望之,方可轉災為祥。這書呈入,被弘恭石顯看到,二人料定是劉更生所為,便面奏元帝,應究治上書之人。元帝也就聽從,果然查出係劉更生所使。結果劉更生又被坐罪,免為庶人。

      蕭望之劉更生受禍,恐被株連,特叫他的兒子蕭伋上書,訴說前次無故遭貶,應求申雪。群臣阿附權勢,都說蕭望之不知自省,反教子上書訴冤,失大臣禮,應照不敬論罪,下獄訊辦。元帝也恐蕭望之不甘受辱,但經不起弘恭石顯巧言蒙蔽,也就命謁者去召蕭望之石顯借端之作威作福,派執金吾車騎(等於現警備部)往圍蕭望之府第,如臨大敵。蕭望之遭此變故,非常氣憤,便想自盡。適門生朱雲入見,蕭望之便問他,對此事應怎麼辦?朱雲係魯人,素負氣節,便率直的回答說:「不如自裁!」蕭望之仰天長嘆說:「我曾位至幸相,年已過六十,還有何面目入牢獄呢!」說完,便服毒自盡。

      元帝正在吃飯,聽說蕭望之服毒自盡,便停飯不吃,痛哭流涕的說:「我知道蕭望之不肯就獄,今果然如此!逼死我的賢傅,可恨!可恨!」說完,即召入弘恭石顯,責他倆逼死蕭望之。二人佯作驚慌,免冠伏地叩首。元帝又大發慈悲,不忍加罪二人。但喝令退出而已。即下詔令蕭望之之子蕭伋承襲父爵關內侯; 一面又擢升周堪安祿勳,以周堪的弟子張猛給事中元帝處事,就是這樣的,一時英明,一時昏庸。結果周堪張猛二人,還是被構陷外調。周堪降調為河東太守,張猛降調為槐里令, 總算暫時的保全性命。後來周堪張猛又被召入宮中任職,周堪見朝中奸職滿佈,憂憤而死。張猛石顯所迫自殺。只有劉更生未被害死而已。

      元帝受制於外戚宦官,自已又優柔寡斷,那還有什麼作為呢!西漢的衰微,由此可見一斑了。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一節 寵臣屈死蕭望之 (3.3.1) - (1)
↑ 第一節 寵臣屈死蕭望之 (3.3.1) - (2)
↑ 第一節 寵臣屈死蕭望之 (3.3.1) - (3)
↑ 第一節 寵臣屈死蕭望之 (3.3.1) - (4)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九節 宣帝宴駕元帝繼位 (3.2.9)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二章 西漢昭宣的承平時代

第九節 宣帝宴駕元帝繼位 (3.2.9)

      却說太子稟性懦弱,雅好儒術,見宣帝用法過嚴,常當入朝的時候,向宣帝進言說:「父皇宜用儒生,不應專尚刑法。」宣帝聽了,不禁大怒說:「家自有制度,向來王霸雜用。為什麼專用德教呢?且俗儒不達時宜,是古非今,徒亂人意,怎能委任呀?」太子見父生氣,不敢再言,便即退出。宣帝目視太子,復長嘆的說:「失亂我家法,必由太子!怎麼辦啊?」本想廢去另立,但念着許后舊情,也就因循過去了。

      那時室對外,仍採和親政策。西域烏孫國自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後,雖然數度易王,倒相安了幾十年。後來解憂公主年老,發生爭奪王位的情事,不受漢派駐西域都護使的約束。漢室本想出兵征討,繼想路遠兵勞,并無必勝把握,不如派使去游說,使其就範,而免勞兵靡餉。結果想出一個巾幗英雄,經她前往勸導游說,果然竄王烏就屠願意讓位,接受漢室安排。你說這人是誰?就是隨解憂公主出嫁的一個侍女,名叫馮嫽;至烏孫後,嫁烏孫右大將軍為妻。她生性聰慧,且容貌秀麗,知書達禮,到西域只數年時間,即把西域的語言文字,風俗形勢,統皆通曉。解憂公主烏孫時,馮嫽曾常持節諭鄰近各國,或則頒行賞賜,深得各國敬仰,均稱之為馮夫人。此次烏孫內亂經馮夫人說服後,不勞一兵一卒,即予平定。漢室於是册封解憂公主所生之子元貴靡大昆彌,轄地六萬戶烏就屠使為小昆彌,轄地四萬戶;并內割劃界限,免致相爭。馮夫人錦車持節,慰定烏孫,女界中出此奇英,實在是足傳千古哩!

      黃龍元年冬月(西元前四十九年) ,宣帝害病,醫治罔效,竟而宴駕。享年四十三歲總計在位二十五年改元七次。史稱他綜核名實信賞必罰,足為中興令主。惟他寵用外戚信用宦官,實為釀成西漢後來滅亡的始因,亦為後世所詬病呢!遺詔以樂陵侯史高大司馬兼車騎將軍,太子太傳蕭望之前將軍少傳周堪光祿大夫,共同輔政。太子嗣位,是為元帝。越年即改元為初元元年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九節 宣帝宴駕元帝繼位 (3.2.9)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八節 宣帝時的幾個良吏 (3.2.8)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二章 西漢昭宣的承平時代

第八節 宣帝時的幾個良吏 (3.2.8)

     却說宣帝最信任的大員,一是衛將軍張安世,一是丞相魏相。霍氏被誅,魏相參議有功。張安世則小心謹慎,但知奉命而行。曾有孫女適霍氏親屬,霍氏族誅,安世恐被牽連,侷促不安。宣帝察知,特詔赦他孫女,免致株連。安世持身節儉:妻雖貴顯,常自紡績;家有僮僕,皆使為農工商,勤治產業。張氏富厚勝過霍氏,惟約束子弟,格外嚴謹,故得遺傳數世不衰。 又先前張安世長子千秋,與霍光子,并為中郎將,同隨度遼將軍范朋友出征烏桓。奏凱回來,進謁霍光;問及千秋戰鬪方略與山川形勢,千秋口對手畫,毫不遺忘;至轉問其子禹,均已失記,但言俱有文書記載。霍光不禁歎息說 :「霍氏必衰,張氏將興了!」後來果如其言,張氏子孫出仕不絕。時人謂:昭宣以後漢臣世祚要算張金(指金日磾子孫)兩家了。

      又御史大夫丙吉,本與張賀同護宣帝。論起功來,張賀當然不及丙吉。因丙吉為人忠厚, 絕口不言前恩。宣帝自幼出獄,尚茫然無知,故只記得張賀養育之恩,從未記起丙吉救他的前情。可巧有一宮婢,曾在獄中抱護宣帝,至是已嫁一民夫,她便上書自陳前功。宣帝那裡還記得,交掖庭令查訊,始悉丙吉過去救獲的大恩,便封博陽侯。就是宮婢雖僅有微勞,也特賜十萬,并免除掖庭差役。并將史許兩家子弟,曾與宣帝關係親舊,一體封侯。就是少時朋友及獄中之役,亦各給官祿田宅財物,以示報德。一面選用良吏,入朝治事。故宣帝時代, 良吏輩出呢!

      那時朝政清平,國家無事,惟刑獄相沿成習,不免煩苛。宣帝有意省刑,特升水衡都尉于定國為廷尉,令他决獄。定國東海郯縣(郯 ㄊㄢˊ) ,父親于公,會為東海郡曹,判獄廉明,縣人悦服,特為他建立生祠,稱為于公祠。那時郡中有一孝婦,名叫周青,年輕守寡,侍奉婆婆,很是孝順;但家境貧寒,全靠周青紡織度日。且周青又未生男育女,她的婆婆甚覺過意不去,曾勸其改嫁,免受凍餓。周青决意守節,誓不再嫁。她的婆婆會向鄰居說:「我的媳婦很是孝順,為我吃苦耐勞。我憐她無子守寡,又為了我一人受苦,不肯改嫁。我豈能牽累他一輩子嗎?」鄰人也未注意,只道她口頭談談。誰知她竟自縊了。累得周青孤苦零行,不勝悲苦。 周青有小姑已經嫁人,平時好搬弄是非,竟向縣中控告寡嫂,說她逼死老母。縣官不分皂白,便將周青拘押嚴訊。周青雖極口稱冤,縣官疑她抵賴,用刑拷訊。周青自感人生乏味,何必再受苦刑;不如與婆婆同盡,便隨口妄供。即由縣官判成死罪,申詳至郡;太守依議批准。于公見到案卷,即向太守力爭道:「周青侍養婆婆十餘年,斷無逼死婆婆的道理。請予駁斥重審,以免含冤!」大守固執不聽,于公持卷向府痛哭;見無法挽回,便託病辭官。周青竟由此蒙冤枉死。傳說因此冤獄,東海郡竟一連三年旱災;後任太守,為民求雨,全無效果。于公深以該郡旱災,必為前此周青冤獄所致;便進見後任太守,備述周青冤案始末。後任太守乃親備牲禮,至周青墓上致祭,親為禱告。说也奇怪,祭畢即大雨傾盆;三年苦旱,是年竟告豐收。自是都感念于公。
      後來于公故里的大門朽壞,里人正在籌資估工修繕。于公見着說:「今日修築里門,應該比前高大,可容駟馬高車才行。」里人問他是什麼原故。于公說:「我生平决獄,秉公無私,活人無數,這都是陰功。我的子孫可望興隆,所以要高大里門呢!」里人素來敬重于公,便照于公所說的辦理。果然于公死後,他的兒子定國,出掌吏事,位列公卿。此次奉命升任廷尉,特別哀矜孤寡,決獄持平從輕。都中有句傳言說:「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于定國為廷尉,民自以為不冤。」于氏父子治獄的廉明,實使後人景仰呢!

      龔遂(龔ㄍㄨㄥ)字少卿,平陽人,曾在昌邑王賀手下為郎中令;昌邑王被廢時,連坐枉受髠(ㄎㄨㄣ 剃髮)刑,罰為城旦。至宣帝即位以後,適值渤海發生饑荒,盜賊蠭起(蠭=蜂ㄈㄥ) ,郡守以下,都無法治理。丞相御史便推荐龔遂去任渤海太守。那時龔遂已七十多歲了,老態龍鍾,且身材短小,更感曲背駝腰。宣帝召見時,殊感失望;便問龔遂說:「渤海歲荒,朕很担憂,但不知你有什麼辦法處置盜賊?」回答說:「渤海僻處海濱,未沾聖化,老百姓為饑荒所迫,又無好官撫慰,不得已淪為盜賊。但不知陛下是叫臣去呢?還是聽臣去撫慰呢?」宣帝說:「我選用賢良,當然是有意撫民,并不是去剿。」又答說:「治亂民有如治亂絲不宜過急。陛下既有意撫民,使臣充任,一切請准臣便宜行事,方得有成。」宣帝點頭應允。龔遂叩謝即整裝而行。至渤海境,郡吏發兵往迎,龔遂一概遣返。令飭屬縣,盡罷捕吏;所有持田器者均為良民官吏不要過問惟持兵器者方是盜賊。盜賊聞此命令,都自動解散。冀遂單車來到府中,開倉賑貸貧民,并將舊有官吏,去暴留良,對民安撫教養。人民大悦,皆安居樂業,不願以身試法。并以儉約為民表率。民間或有持帶刀劍,皆令寶劍買牛,賣刀買犢。且親加撫慰說:「你們都是良民,何必帶刀劍,不如牽牛帶犢的好呢!」百姓無不遵論而互勉為良民。僅三四年,民安訟息,渤海大治。「賣劍買牛」的故事,也就燴炙人口了。

      尹翁歸平陽人少年喪父,隨叔父長大;二十歲後便充當獄吏,通曉文法;又喜擊劍,人莫敢當。那時田延年河東太守,巡行至平陽,校閱吏役,下令叫文吏站在東邊,武吏站在西邊 。獨翁歸伏地抗議說:「我文武兼備,願聽從指示。」左右都覺得他出言不遜,惟延年却暗暗稱奇;令他起立,問他吏事。翁歸對答如流。延年便帶他至府舍,叫他審案;發奸摘伏,民無遁情。延年大加賞識,歷署吏尉。翁歸步步上升,已拜為東海太守廷尉于定國,係東海人,翁歸奉命出守東海,不能不向他辭行,順便問及東海民風。定國有同鄉子弟二人,想託翁歸帶去,量材錄用。那知談了很久,竟難出口。送他出門後,對二子弟說:「他是當今賢吏不便以私相託,所以我不好啟齒呢!」翁歸到了東海查知郯縣有土豪許仲孫,武斷鄉曲,稱霸一方,歷屆太守,均無法拿辦。翁歸親率捕吏,將他捕獲;人民都很畏法,不敢為非作歹,東海遂得大治。

      黃霸別號次公,陽夏人,少時學法律,長大轉入仕途;因為寬和深得民心,後來累遷到河南郡丞宣帝即位後,因聽說他的政聲很好,便召他入朝為廷衛正,兼署丞相長史。當有長信少府夏侯勝,對宣帝下詔追崇武帝,應增廟樂一節,不肯奉詔:并駁議說:「孝武皇征服蠻夷,開拓疆土,但多傷士卒,竭盡財力,德澤未及人民,不宜更增廟樂。」群臣聞言大議,都覺得夏侯勝不肯奉詔,且毀謗先帝,大逆不道,於是便聯彈劾。獨黃霸不肯署名。因又劾他應與夏侯勝一同治罪。宣帝乃命將他二人下獄。夏侯勝係一個有名的經師,精通尚書黃霸得此機會,便拜夏侯勝為師,請求傳授尚書。夏侯勝說:「我們犯罪當死,何必再談什麼經書呢?」黃霸回答說:「朝聞道夕死猶可,何況我們未必就果死哩!」感其好學誠意,便在獄中為他講授尚書。直至本始四年,二人方遇赦出獄。在獄中度過將近四個年頭哩!
     後來黃霸出任揚州刺史,能夠監察吏治,使民安樂;三年考績最優。於是升遷為穎川太守。黃霸到了穎川,宣揚朝廷的德惠,准許郵亭鄉官,養鵝餵豬,并瞻養貧苦鰥寡。然後頒佈規條,矚鄉間父老,督率子弟,按章施行。并暗派老成屬吏,密訪各處吏治。平日在署,任令吏民白事及鄉民詣署陳情。有時鰥寡孤獨,死無葬費,由鄉吏上書報明,黃霸批示:指明某處有大樹,可以為棺木;某亭有猪,可以宰殺祭祀。鄉吏依令去取,果如所批,不差毫分。人民都奉黃霸若神明。其實這不過是黃霸平日留心察訪所致。因此境內奸猾聞風趨避,盜賊日少,獄訟也就漸少了,境內大治。那時京兆尹一職,是有名的難做的官。因為都中皇親國戚王孫公子,加上豪門望族,動輒得咎。因此一連幾任的京兆尹,到任都不過幾月,便被罷免。宣帝得悉穎川吏治清明,便調遷黃霸京兆尹黃霸到任後,也就勤求民隱,小心辦公。誰知都中的豪貴,專長吹毛求疵,接連又糾彈他募民治馳道,未曾事先奏明奉准;又遣派騎士詣北軍,馬不敷坐等等。幸宣帝知道黃霸為官清正,不忍處分,僅僅將他調回原職了事。因此京兆尹一職,始終不得甚人。後來選得膠州張敞入任京兆尹,總算連任了好幾年哩!

      張敞子高平陽人,後來遷居茂陵,曾任昌邑的大僕丞。因賀驕縱不法,曾苦諫不聽。後來昌邑王被廢,因他會有諫昌邑王的表陳章,被宣帝看到,故特擢升為大中大夫。嗣後出任山陽太守,著有政聲。那時渤海膠東二郡因饑荒連年,人民無法生活,均淪為盜賊。渤海已派龔遂,但膠東尚無適當人選。張敞自請往治,宣帝甚為嘉許,便調張敞為膠東相張敞到了膠東,便出重賞,緝捕盜賊。如盜賊自相捕斬,可免前罪;吏役捕盜有功,俱得升官。言出法行,果然盜風漸息,吏民相安。宣帝京兆尹一職,很傷腦筋,便想到張敞,於是下詔遷張敞為京兆尹。那時京兆境內,偷盗之風甚熾,人民感到很苦惱。張敞到任後,就私行訪察,查出偷盜首領數人,都是鮮衣美食,役僕如雲;鄉民都不知他們是偷盜首級,反稱他們為忠厚長者。張敞查訪實情後,不動聲色,暗地派人分別請來署中,屏退左右,取出各人犯案資料,諸盜首見了大驚失聲。張敞微笑說:「你們不要害怕,若是能夠改過自新,把諸盜捕獲,便可贖罪。 」諸盗首下跪叩首,齊聲說:「願聽尊命!不過今天蒙召前來,群竊不免生疑。」請求補充吏職,方好行事。張敞也就批准。諸盗首既得為吏,便設計邀請各地偷盜赴宴。群竊盜不知是計,一齊來稱賀,並開懷暢飲,喝得醉町大醉,方才辭出。誰知出得門來,便被捕役拘住,一個也不曾走脫。張敞開堂審訊,群竊盗尚抵賴不認。張敞怒目的大聲說:「你們試看背上衣裾(ㄐㄩ),都有記號,還想抵賴麼?」群竊盗自顧背後,果染有紅色記號,不知何時染上。只好一一招認。張敞按輕重分别予以處分。境內少去了幾百個偷盜,治安當然便好了。因此輿論翕服(翕 ㄒㄧˋ 順從),均稱頌張敞德政。
      張敞生性好動,不拘小節,往往青衣小帽,在市中自在的游玩。有時早晨起來沒有事的時候,替他的太太畫眉。都中一時傳為奇聞,都說張敞風流瀟洒。誰知這也被都中豪貴列為話柄,上書彈劾。宣帝覽書特召張敞入問。張敞很坦然的回答說:「閨房燕好,夫婦間的私情,比畫眉還有更甚的,臣尚不止為婦畫眉呢!」宣帝也就一笑而罷!不過為了這點瑣事 ,總覺得他舉止輕浮,不應上列公卿。所以張敞做了八九年的京兆尹,始終未得升遷呢!
      後來張敞為了親戚的案子,應被株連免職,准命令尚未發佈,張敞命部屬絮舜去查訊案件,絮舜竟置之不理,并對家人說:「五日京兆(意思是說最多只能做幾天京兆尹了),還想辦什麼案件呢!」此話傳入張敞耳中,立即召入絮舜,責他玩法誤公,喝予斬首。絮舜高呼冤。張敞拍案大聲說:「你說我五日京兆麼?我且斬了你再說!」因此張敞也就被免職了。京兆自張敞去職後,治安方面又壞了。適冀州又有大盜橫行,宣帝再特旨召張敞為冀州刺吏。盜賊知道張敞利害,等張敞到任,都逃避到別處去了,冀州又復平安。張敞雖然沒有位列公卿,但為婦畫眉,至今尚傳為美談。「五日京兆」的故典,也就是出在他的身上。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八節 宣帝時的幾個良吏 (3.2.8) - (1)
↑ 第八節 宣帝時的幾個良吏 (3.2.8) - (2)
↑ 第八節 宣帝時的幾個良吏 (3.2.8) - (3)
↑ 第八節 宣帝時的幾個良吏 (3.2.8) - (4)
↑ 第八節 宣帝時的幾個良吏 (3.2.8) - (5)
↑ 第八節 宣帝時的幾個良吏 (3.2.8) - (6)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第七節 征服西羌名標麒麟閣 (3.2.7)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二章 西漢昭宣的承平時代

第七節 征服西羌名標麒麟閣 (3.2.7)

     却說宣帝既誅滅霍氏,廢了霍后,為了立后的問題,也就躊躇了一二年。因為已立故許后所生的兒子為太子,心想若立有子的妃嬪為后,將來心懷私心,不利於太子。所以雖有幾個寵愛的妃嬪,因為都已生子,故不予考慮,必須選一沒有生子而又少妒的宮妃,使為皇后,方能保全太子。選來選去,只有王捷妤,既未生育子女,且自入宮以來,并未受重視,安處深宮,從無怨言。出於一般人意料之外,竟由於這個條件,被册立為繼后。宣帝將太子交付給她,矚她撫養。宮中無不詫為怪事。王氏雖被册立為后,并不見宣帝寵遇。但她性相溫和,雖徒掛虛名,但仍與各妃嬪相安無事。王后可謂知足不辱的懿範哩!

      宣帝元康元年(西元前六五年)下詔豁免高祖時三十六家功臣的賦役令子孫世奉祭祀;頒詔大赦,省刑減賦。又為了吏民上書,多因犯諱得罪,特改名為,前所犯者,一概赦免。

      因方整頓內政,故未對外用兵。忽由衛侯使馮奉世報稱:「莎車叛命,弒王并戕殺漢使,已由臣托陛下威靈,就地徵兵討罪,已將叛王首級,傳送京師。」原來宣帝并未派馮奉世征討莎車。只因西域各國歸附以來,前所派使節,都未能稱職,由前將軍韓增推荐,乃授郎官馮奉世為衛侯使,持節送大宛國使臣返國。及抵伊循城,聞得莎車內亂。因莎車王子萬年,曾入質於莎車老王歿後,漢廷特派朝使奚定國送王子萬年返國,就登王位前王弟呼屠徵不服,糾眾弒了新王萬年,并殺害漢使奚定國,自立為莎車王,且迫使附近各國聯盟叛漢。馮奉世得悉此情,使與副使嚴昌密商:「莎車如此大逆不道,若不予以討罪,西域各國都將受其影響,必將前功盡棄。如請旨定奪,必延緩坐失時機。於是乃假傳詔命,向西域各國徵調人馬,得番眾一萬五千八,進攻莎車。莎車毫無準備,被馮奉世率番眾攻入城內。呼屠徵自殺。馮奉世割取呼屠徵首級,派使回國報捷;并另選前王支裔莎車王,遣返各國兵馬。自與大宛使臣至大宛。大宛國王得知馮奉世曾斬莎車王,當然震服,格外厚禮送歸。宣帝得到馮奉世捷報,非常高興。以前將軍韓增舉荐得人,特召見嘉賞;并令丞相以下,會議賞功授封。獨少府蕭望之馮奉世矯詔發兵,擅擊莎車王雖僥倖成功,究不足為法;恐後喜事貪功者,援例開釁夷狄,國家從此多事,故不宜加封侯爵。」帝正欲綜核名實(=綜覈名實),鞏固君權,故也就改變初衷,只命馮奉世光祿大夫,未加侯封。

      神爵元年(西元前六十一年) ,先零楊玉糾眾叛,擊逐官。義渠安國,飛章入京,請求援師。宣帝以朝中諸將,祇有趙充國熟悉西羌情形,可惜他年逾七十,未便出征。特使御史大夫丙吉,往詢趙充國,何人可督兵西征。趙充國慨然的回答:「欲征西羌,在今日只有我可督兵西征。」宣帝見他老當益壯,其志可嘉,即派趙充國担任征羌使命。趙充國拜命起行,直抵金城,調集人馬萬騎,乘夜渡河,潛師夜進,渡過四望峽,進抵落都山方命下寨。他很高興的對諸將說:「我料虜已無能為力了。若使先派兵防守四望峽,我們能夠飛渡嗎?」於是進抵西部都尉府,作為行轅。每日宴饗將士,但令靜守,不准妄動。人連番挑戰,只是按兵不出。先零酋總以為漢兵只守不攻,未曾防守,忽兵驟至,無法抵抗,只得潰退。追至湟水岸旁,擄獲牛馬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輛,斬獲數百人。趙充國也不窮追,但令罷兵屯田,等待人內變。後來果然靡忘來書,情願往取羌酋楊玉首級來歸。趙充國料知羌人不久必滅,索性請求撤回屯兵;奉詔依議。是年秋,先零楊玉,果為部下所殺,獻首入關;餘眾四千餘人,全部歸漢。

      趙充國亦告老返鄉。至甘露二年(西元前五十二年)病逝,享壽八十餘歲呢!

自從趙充國征服西羌,匈奴亦聞風生畏,不敢犯邊。宣帝因戎狄賓服,憶及功臣,先後提出十一人,令畫工繪像未央宮麒麟閣。後世所謂「功彪麒麟閣」,其典故即出此。這十一人就是;

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  霍氏
衛將軍富平侯  張安世
後將軍營平侯  趙充國
丞相高平侯  魏相
車騎將軍龍額侯  韓增
丞相博陽侯  丙吉
御史大夫建平侯  杜延年
宗正陽城侯  劉德
少府梁  邱賀
太子太  傅蕭望之
典屬國*  蘇武

*典屬國:蘇武羈留匈奴19年,習知邊地民族,歸國後被任為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

從上表看來,第一名當然是霍光。霍家雖滅,宣帝尚追念舊勳,不忍書名。此外十人,只蕭望之尚存,本應列後,為何獨將蘇武列後。宣帝因他忠節過人,名聞中外,故意置在最後,使外人看了,覺得像蘇武這樣的人,尚排在後面,越顯得中國多才,不容輕視了。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七節 征服西羌名標麒麟閣 (3.2.7) - (1)
↑ 第七節 征服西羌名標麒麟閣 (3.2.7) - (2)
↑ 第七節 征服西羌名標麒麟閣 (3.2.7) - (3)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六節 洩逆謀霍氏滅族 (3.2.6)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二章 西漢昭宣的承平時代

第六節 洩逆謀霍氏滅族 (3.2.6)

     却說霍光自受武帝遺詔輔政,雖然大權在握,跡近天子,但秉政二十年來,可說是公忠體國,功多過少。至地節二年,也就是宣帝即位改元後第六年,霍光老病侵凌,竟至病故。宣帝上官太后記念其體國功勳,均親往弔奠;封其子霍禹為右將軍,并嗣爵博望侯;其兄孫霍山樂平侯。以張安世接替霍光職務,取消大將軍三字,令張安世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 宣帝始得親政,勵精圖治,勤求民隱,綜覈名實(聚總而考核之, 覈 ㄏㄜ ˊ),故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輩出,政清民安。

      地節三年宣帝立許后前在微賤所生子為太子,始進封許后父親許廣漢平思侯;復恐霍后不平,推恩霍氏,封霍光霍雲冠陽侯。至此霍氏已一門三侯矣。但霍光妻霍顯心猶未足,見宣帝已立太子,曾恨恨的說:「他乃主上微賤時所生,怎能立為太子?若是皇后生子, 難道反要受他壓迫,只能外出為王麼?」因此常暗囑霍后,要他毒害太子。宣帝霍后不喜歡太子,早已防著;密囑保母,嚴密防護,致霍后無從下手。且回憶許后死狀,亦懷疑霍氏其中必有陰謀。便藉故將霍氏子弟兵權收回,另使內戚許史兩家子弟,代為將軍

      霍禹因兵權被奪,,親戚調徙,心甚憤恨。且天下事盛極必衰,目前失勢,霍氏猶不知斂束,因此糾彈霍家時有所聞。霍禹霍山霍雲無從攔阻,每日如坐愁城。且都中輿論風言霍氏害死許后霍禹等入告霍顯,霍顯始將過去告知。急得霍禹只是剁足,說:「難怪主上奪我兵權,將親戚調徙。若果追究起來,必有大禍!這怎麼辦呢!」霍山霍雲更是急得沒有主意。還是霍禹年齡較大,胆氣稍壯,心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將宣帝廢去,方可免禍。於是商議請霍顯禀白上官太后,翦去宮中許史二族,并由上官太后下詔,廢去宣帝。誰知他們在計議的時候,竟被長安亭長張章在霍府馬夫處聽到,即上書舉發。宣帝秘而不發,只藉故將霍山霍雲免官歸第。霍氏愈加失勢,更是惶惑不安。

      至地節四年霍氏家族又密謀邀范朋友參加陰謀,先除去丞相許廣漢,然 後趁勢廢宣帝,立霍禹為天子。逆謀尚未實行,而宣帝又頒詔調霍雲出都為玄蒐太守。接着霍山的過惡,又被人舉發,擅寫秘書,應該坐罪。霍顯願替霍山贖罪,將書呈入亦未見下文。接着張章又探得霍禹等逆謀,再度舉發。宣帝不能再容,即下詔派吏四出,凡霍氏家族親戚,一體挐辦。范朋友霍雲霍山,聞風服毒自殺。霍顯母子被捕訊出真情,被刑腰斬。所有霍氏諸女及女婿孫婿,悉數處死。輾轉牽連,誅滅不下千家。只有金賞係霍光女婿(金日磾之子) ,一聞氏逆謀,即入奏與霍女離婚,故未株連。霍后坐此被廢,禁銅冷宮,少不得也要將舉發有功人員封賞一番。就是那個亭長張章,也因功封為博成侯哩!

      霍光輔政二十餘年,盡忠漢室。宣帝得立,雖由丙吉倡議,實由霍光決定。前為顧命大臣,後為定策元勳,公義私情,兩端兼盡。只因悍妻驕子,不善訓飭;弒后一案,隱瞞不發,這是霍光一生大錯。致落得族誅祀絕,可悲亦復可嘆!但宣帝先不對霍氏加以裁抑,始則濫加封賞,繼則濫施刑戮,牽連千家,血流都門,忠如霍氏,竟會絕祀,也不無處置失策,殘刻寡恩之譏呢!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六節 洩逆謀霍氏滅族 (3.2.6) - (1)
↑ 第六節 洩逆謀霍氏滅族 (3.2.6) - (2)
↑ 第六節 洩逆謀霍氏滅族 (3.2.6) - (3)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