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第六節 命途多乖的李廣 (3.1.6)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一章 開邊拓土的漢武帝

第六節 命途多乖的李廣 (3.1.6)

       却說文景以來,以和親改策,籠絡匈奴,匈奴雖未大舉侵犯,但在邊境小小的侵掠,亦所在所難免。廷也不敢對邊防鬆懈,屢選名臣猛將出守邊疆。當時有個上郡(陝西境內)太守李廣,係隴西成紀人,驍勇異常,尤長於騎射。文帝時出擊匈奴,殺敵甚眾,已升為武騎常侍景帝時隨周亞夫平定吳楚叛亂,亦迭建大功。只因私受梁印,功罪相抵,故祇調任上谷太守(今察哈爾懐來縣南)。上谷為出塞要道,每遇匈奴兵至,李廣必親身出擊,身先士卒。後以李廣雖才勇無雙,可惜輕敵,於是乃遷調為上郡太守上郡在雁門關內,距敵稍遠。但李廣生性好動,常常親出巡邊。有一天出外巡防,猝遇匈奴兵數千人,蜂擁前來。李廣手下只有百餘騎,如何對敵?真是要戰不能,要逃也就莫及。但李廣却從容下馬解鞍坐着。匈奴兵見此情況,恐有計謀,不敢進逼。會有一白馬將軍出陣觀望,李廣便一躍上馬,率領十餘騎,向白馬將軍奔來;相距不遠,張弓一箭射去,立將白馬將軍射死;再回到原處,跳落馬下,若無其事。匈奴兵始終懷疑,恐有埋伏,不敢進攻。相持到天黑,始相率退去。從此李廣的英名,也就更盛了。

      武帝素聞李廣的英勇,特調為未央宮衛尉;又將邊郡太守程不識,亦召回京,使為長樂宮衛尉李廣用兵尚寬,不拘行伍,使人人能單獨作戰;程不識用兵尚嚴,行伍整齊,法紀森嚴。兩將均為邊防能手,因此二人名望相同,但將略不同。一時傳為佳話。

      武帝元光元年(即位後七年)又將李廣程不識調為將軍,出鎮朔方;第二年,匈奴又遣使申請和親。那時漢廷大臣分成兩派:一派為王恢,主張與匈奴絕交,相機進兵;一派為韓安國,主張和親,以免勞師動眾。經過一番爭執辯論,武帝採納了王恢的建議;於是派韓安國王恢公孫賀李廣李息五人為將軍,率三十多萬人馬,悄悄出發;一面派聶臺詐獻馬邑(今山西朔縣)城,引誘匈奴人馬深入以便一舉將其殲滅。王恢則抄出代郡,斷絕匈奴的歸路。誰知匈奴兵行至距馬邑尚百餘里的地方,發現沿途雖有牲畜,但未見牧人,不免懷疑;見路旁有一亭堡(瞭望哨),守兵只有百人,立即加以圍困。亭尉無奈投降,說出漢軍計謀,匈奴立即退兵。王恢手下二三萬人,不敢截斷匈奴歸兵,只好讓其出塞。此次漢軍動員三十萬,毫無收獲,無功而返。追究責任,按律當斬。王恢自知求生無望,只好在獄中自盡了事。

      那時竇太后已逝,竇嬰失去靠山,已被免去相職家居,由王太后的同母弟田蚡為丞相。田蚡雖無甚才學,但仗着王太后的背景,又素善阿諛,頗得武帝的歡心,故得躋相位。所謂小人得志,不免作威作福,大營田宅,廣納姬妾,其寵貴尊榮,一時無兩。原來趨奉竇嬰的,統皆改了態度,只知趨奉田氏,而對竇嬰竟視同陌路。真是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獨有孫灌夫,為人正直,不喜逢迎,對竇嬰始終如一,二人格外相知親熱。但灌夫素來瞧不起田蚡,有一天田蚡宴客,灌夫本不願去參加,但竇嬰覺得田蚡現在權勢在握,不便得罪,強挽灌夫同去應酬。 誰知灌夫三杯黃湯下肚,竞酒性大發,當眾侮辱田蚡,鬧得大煞風景。田蚡怒不可遏,當即將灌夫繫獄,且連其家族一併拘捕處死。竇嬰不忍見其知已受死,便向武帝求情。武帝亦覺得灌夫忠直,不忍加誅。田蚡只好請王太后出來作主了。王太后見朝議多袒護竇嬰,很是生氣;適武帝入宮陪膳,王太后把筷子一擲說:「我尚在人世,人家便欺侮我的弟弟;我死了以後,恐怕要被人視為魚肉呢!」武帝忙向前謝罪說:「田竇俱是外戚,所以須經廷議;否則的話,一個獄吏便可決斷了!」王太后仍怒不可遏。於是便將灌夫族誅,竇嬰繫獄。田蚡仍恐竇嬰不死,暗中造謠說竇嬰在獄口出怨言,肆口訕謗。武帝聞知不覺怒起,便飭令將竇嬰斬首。你說他二人死得冤不冤呢?不久,田蚡忽得狂疾,胡言亂語,滿身青腫,,七孔流血而死。後人謂是冤冤相報呢!因田竇二氏均係漢室的外戚干政,故揮筆在此敘明。(此乃與李廣無關的一段關乎權力的恩怨)

      再說元光六年(即位後十二年)李廣衛青等領兵出禦匈奴,獨李廣公孫敖二路失敗,喪師辱國,按律當斬。經二人出資贖罪,乃并廢為庶人。李廣贖罪還家每日以射疆自娛。次年為元朔元年,匈奴又來犯邊,遼西太守被殺,擄去吏民二千餘人。武帝乃命韓安國材官將軍,出鎮漁陽;又被匈奴圍困,幾全軍覆滅退守右北平。武帝遣使詰責,韓安國既愧且懼,嘔血而亡。訃聞到京,免不得擇人繼任。武帝再想起李廣,便授李廣為右北平太守。

      李廣接任,格外謹慎,戒備森嚴,匈奴不敢進犯,號為飛將軍。右北平向多虎患,李廣日日巡邏,一面探敵,一面逐虎;憑他的百步穿揚的箭法,射死了好幾隻老虎。有一天,巡邏至山麓,遙望草中似有一虎蹲着,急忙張弓一箭射去,當然射過正着。從騎連忙過去取虎,誰知走近草叢,并不是虎,而是一塊石頭。最奇的是箭射入石中約有數寸,用手去拔都拔不出來。李廣也覺奇異,返回原處再射,箭簇折斷,也無法射入。俗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此一箭,李廣揚名愈遠。都說他箭能穿石,確具神力,還有何人敢與當敵。所以李廣在任五年,匈奴始終不敢進犯。李廣射石一事,便傳為古今奇聞呢!

      元狩四年(即位後二十二年)武帝遣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騎兵十萬,步兵數十萬,出擊匈奴。那時李廣已內調為郎中令,自請效力出征。武帝嫌他年老,不願使行。經李廣再三固請,始命他為前將軍,歸大將軍衛青節制。臨行時武帝獨對衛青面囑說:「李廣年老命蹇(ㄐㄧㄢˇ 一足偏廢,引申為不順利),毋使獨當單于。」衛青領命而行,與霍去病分師進兵。誰知匈奴已移居漠北,衛青便欲驅軍深入,直搗匈奴巢穴;暗想武帝曾屬不宜令李廣當敵,乃命李廣趙食其合兵東行,限期會師。東行道路迂迴,且缺水草,李廣不欲前往;入帳請求願為前鋒。衛青未便明言,祇是搖頭不答。李廣氣憤,怏怏與趙食其領兵起程。衛青領兵直入,走了好幾百里,始遇到匈奴大營,便麾軍兩翼將匈奴大營包圍,衝殺一陣。誰知匈奴單于趁天黑夜遁,追了二百多里,至趙信城,匈奴兵已遠,無法擒獲,只好燬了趙信城班師。回到漠南,方見李廣趙食其到來,已逾限遲到。李廣和趙食其二人,因迂迴迷道,致弄得有罪無功,氣得白鬚戟張,衛青還要他到幕府對簿。李廣流淚對將士說:「我自從軍,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有進無退;今從大將軍出征,獨令我東行,致迂迴迷道,真是天命!我已六十多歲了,死不為天,何必去向刀筆吏乞憐求生呢?今日便與君等長別了!」即拔出佩刀,自刎而亡,將士無不感泣。李廣的從弟李蔡,才略遠不及李廣,反得從征有功,封安樂侯,遷拜丞相。

      獨李廣拚死百戰,未得封侯,說起來也許是命數!故俗有「勇李廣百戰無功」的感歎哩!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六節 命途多乖的李廣 (3.1.6) - (1)
↑ 第六節 命途多乖的李廣 (3.1.6) - (2)
↑ 第六節 命途多乖的李廣 (3.1.6) - (3)
↑ 第六節 命途多乖的李廣 (3.1.6) - (4)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1 則留言:

  1. 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大漢飛將軍李廣:為何說浪得虛名,難以封侯非不公】
    2017-01-04 由 葫蘆齋主人 發表于歷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bxzx8v6.htm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