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一章 開邊拓土的漢武帝
第十節 武帝晚年的懺悔 (3.1.10)
却說漢廷因為連年用兵,國庫頓感空虛,文景二代儲存的國力,都被軍費支用耗光了;為了開發利源,於是納財者可以捐官,納栗者可以補吏或贖罪。還有所謂新經濟政策,就是國營貿易事業的經營;又有新稅的徵收,包括新貨幣的發行及鹽、鐵、酒的專利等。賦役既繁重,遂致民怨沸騰,盜賊蠡起。為了防止國內叛亂,又不得不嚴刑重罰,利用一班酷吏,如趙禹、張湯、杜周、桑弘羊等,多是法家。最著名的有義縱、王溫舒等。他們會有一天殺數百人,甚至有一次毀滅千餘家的紀錄。就是大臣被誅殺的也不少,這種現象,以武帝的晚年為最甚。
武帝的一生,可說是多彩多姿,但也充滿了矛盾。他尊崇儒家,但他却好大喜功,過著窮奢極欲的迷信神仙生活;又無不與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馳。他招延才士常如不足,却又因小過而濫誅殺。他有時表現得很果敢,如痛懲匈奴和誅殺游俠郭解等;但卻又非常怕死,時時防人暗算。他有過人的聰明,但有時又被人愚弄,如迷信神仙和巫蠱之禍,造成巨大的慘案。他一生興高采烈的拓邊事業,最後却在痛悔中結束。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很難找到像武帝這樣一位矛盾人物。
武帝的迷信行為,也造成了巨大的惡果。因他信奉神仙,曾建築神廟招延方士,花費了無數的金錢;到了他晚年,信仰益篤。他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長生不老的仙葯,由此可見他對人世的留戀了。他深恐被人暗算,尤其畏忌有人以邪術咒詛他,由於這種心理,竟被人所利用,而造成武帝晚年的一大悲劇,事情發生是這樣的:
武帝曾要次東巡,始終沒有見到神仙。征和元年,武帝閒居建章宮,也許是老眼昏花,恍惚見一男子帶劍入宮,忙喝令左右拿下;經左右四處搜捕,毫無踪跡。武帝却怪門吏失察,冤冤枉枉殺了數人。後雖經挨戶稽查,亦毫無所獲。因此武帝暗想:莫非是妖魔鬼怪作祟不成?因在位日久,壽將七十,每恐不能延年益壽,時常引進方士,訪問吐納導引諸法。又在宮中鑄一銅像,高二十丈,用掌托盤,承接朝露,名為仙人掌;得露以後,和以玉屑作為飲料。說飲了以後可以長生不死。且武帝生性好色,雖已年老。仍不稍改。陳后後有衛后;衛后年老色衰,又有王李二夫人;王李二夫人病逝,又有邢尹兩美姬。此外,尚有一個鉤弋夫人,係河間趙女,相傳係武帝北巡時所得,生得艷麗絕倫,惟兩手向生怪病,拳曲不能張開;及武帝親自驗看,奇跡竟然發生,兩手竟不药自愈,隨手伸開,且掌中握有玉鉤,故號為鉤弋夫人。這也許是趙人故意設的詭計吧!老夫少妻,很是恩愛,入宮不久即懷身孕,孕期閱十四月,始生一男,取名弗陵。武帝晚年得子,更加寵愛。
但到底年已老耄(ㄇㄠˋ)耳目不靈,前次見有男子入宮,完全是老眼昏花所致;後來有人告發公孫賀父子陰謀咒詛,連自己親生陽石、諸邑二公主,都被牽連賜死,更覺心神不寧。征和二年,武帝在宮中睡午覺,夢見無數木人持杖進擊,嚇出一身冷汗,醒後尚心驚肉跳。適有江充入宮問安,武帝對他談夢狀,江充硬說是巫蠱作祟。武帝即命江充查辦。江充借機邀功,串同幾個胡巫,專至官民住處,据地捕蠱;一掘到木偶,不論貴賤,一律拘捕,勒令招供。又何求不得?其實掘出的木偶,全是江充暗叫胡巫預先埋就。可憐一般無辜官民,橫遭陷害,先後被殺者至數萬人。那時太子據年事已長,生性忠厚,平時遇有大獄,往往代為平反,甚得眾心。武帝初甚鍾愛,後來見他老實忠厚,材具平庸,更兼衛后失寵,早把他母子冷淡了。江充所作所為,太子據深為不滿,及聽到巫蠱案牽連多人,更有憤言。江充恐太子嗣位,自己决難倖存,所以便趁機下手,先行除去太子,以免後患。於是便暗使胡巫檀何向武帝進讒說:「宮中有巫蠱氣隱伏」。武帝正患病中,一聽此言,立命江充入宮究辦。江充平持詔旨,帶了一班親信,入宮隨地搜掘;獨皇后和太子宮中掘出木偶甚多。太子宮中更掘出帛書,語多悖逆。其實統是江充搞的鬼。太子據聽了這個消息,忙召少傅石德問計。石德也恐連累自己,忙向太子建議說:「今既被江充誣陷,一時無法辯明;不如將江充等拘捕,窮治其姦詐,再作計較。」太子聽了很愕然的說:「江充係奉旨前來。怎能將拘捕呢?」石德又說 :「主上養病深宮,不能理事。現奸臣敢這樣狂妄,若不從速處置,豈不要蹈前秦扶蘇的覆轍麼?」太子被他一逼,也就顧不得好歹,立刻假傳聖旨,征調武士,往捕江充。江充未曾防著有這一手,立被拘捕。太子當即將其斬首,至於胡巫檀何則焚死於上林;一面使人持節入未央宮通報衛后,一面派兵守備宮門。當即有黃門郎蘇文等,奔入甘泉宮奏報太子造反,擅捕江充。武帝聽了驚疑說:「莫非太子因宮內掘發木偶,故遷怒江充?我當召入問明底細好了!」遂派侍臣去召太子。侍臣臨行時,由蘇文暗遞眼色。侍臣已經明其用意,又恐為太子所殺,到別處轉了一趟,回報武帝說:「太子謀反屬實,不肯前來。」武帝聽了大怒,當即下詔令丞相調集人馬,往捕太子。太子聽了,急不暇擇,遂假傳詔旨,盡赦獄中囚犯,使門客率領拒敵;並向百官宣告說,皇上病危,奸臣作亂,應速征討。百官也莫辦真假,雙方對敵三天三晚,死傷枕藉。至第四日忽傳報聖駕已到建章宮,纔知太子係假傳聖旨,於是大胆的出助丞柏;就是民間亦云太子造反,不敢趨附。於是太子漸感不支,只得再驅市人當兵,又戰了兩晝夜後,手下傷亡殆盡,無法支持,只得攜帶二個兒子出走;逃到湖縣,匿居泉鳩里。
武帝除將曾助太子一千人誅戮外,并將衛后的璽綬收回。衛后大哭一場,投環畢命。就是衛氏家族,也全部坐罪。太子妃妾無路可逃,也一併自盡。此外東宮屬吏,一併族誅。群臣見武帝怒不可遏,躁急異常,都不敢進諫;獨有壺關三老令狐茂上書。極言:「江充之奸狡,太子纔蒙冤,應赦免太子,勿墮奸人狡計。」云云。武帝得書,稍稍感悟,但仍未明赦太子。太子匿居泉鳩里,只有二子相隨。里人雖然留住,但因家貧,無法供養。太子想起湖縣有一故友,家道富有,便修書僱人往召。誰知消息走漏,為地方官吏所聞,因前詔「捕斬反者重賞」頒佈,新安令李壽率領幹役夤夜往捕。太子的二個兒子因拒捕被殺。太子見無路可走,也就閉門自縊。李壽飛章上奏,武帝還依着前詔,各有封賞。後來查得巫蠱各事,均多不確,太子本無反意,實為江充所迫;自悔前時冒失,誤殺自己的子孫。又有高寢郎田千秋上書,極言太子的冤情。武帝召見時,田千秋語及太子蒙冤詳情,聲淚俱下。武帝揪然的說:「父子責善,人所難言。今得你陳明冤情,這是高廟有靈,使你來教我呢!」遂拜千秋為大鴻臚;并即下詔將江充等家人,一併滅族。但是太子既死,又惹出一場諸子各謀代立的禍害來了。
武帝生有六子,除長男衛和太子據已死外,第三子燕王旦,心想兩兄已死,依次當得嗣位,遂上書請求入宮宿衛,窺探武帝的意思。偏偏武帝又不准。貳師將軍李廣利則欲立自己的外甥昌邑王髆 (ㄅㄛˊ肩甲也)為太子,屢與丞相劉屈氂商議。且李廣利的女兒嫁劉屈氂的兒子為妻,兒女親家,當然允諾。征和三年,李廣利出師征匈奴時,曾私下與丞相劉屈氂相約,囑其及早請立昌邑王為太子。後來內官郭穰 (ㄖㄤˊ)密告武帝,說丞相與貳師將軍密約,將立昌邑王為帝,且丞相夫人使女巫祈禳(ㄖㄤˊ),咒詛皇上。武帝聽了又大怒,立拿劉屈氂下獄,以大逆不道罪名腰斬;李廣利妻子亦連坐拘禁。李廣利正愁出師無功,聽了這個消息,很是惶恐;想僥倖立功,以求贖罪,便冒險前進。偏偏中了匈奴的埋伏,無法突圍,只好投降。匈奴亦甚為優待。但衛律心懷妒忌,便設計將李廣利害死。匈奴并將其尸祭神。李廣利一念之差,只落得身死異域,遺臭萬年了。
武帝聽說李廣利投降,便將李氏一門通通屠戮;就是前將軍公孫敖、趙破奴等,也都連累族誅。這是武帝晚年一大屠戮案。但武帝自思許多謀逆案,都與巫蠱有關,也覺求仙一節,過於虛杳,遂將方士一律遣歸,不再侈言求仙。又搜粟都尉(=治粟都尉)桑弘羊上書請求募民在輪臺墾荒屯田,藉資戰守,以免西域生心。武帝又不願實施,却下詔悔過:無非說「輪臺在車師千餘里,過去征車師雖獲勝利,勞師動眾損失不貲。現再遣民遠田輪臺,這實在是擾民。從此只要不乏武備就好了。絕對禁止增赋加稅,并减免徭役,使民休養生息。」自經此詔一下,武帝從此便不再 用兵了;就是從前種種嗜好,也一律戒絕。後人稱為輪臺悔詔,便是指此。
有一天,武帝在甘泉宮避暑晝寢未起,忽聽得一聲怪響,從夢中驚醒,只見侍中金日磾和馬何羅糾成一團。武帝正擬喝止,只聽得金日磾大聲說:「馬何羅造反」,說着已將馬何羅掀倒在地。當即由殿前宿衛將其縛住,經審訊果然屬實。原來馬何羅係重合侯馬通的長兄,係與江充同黨,因見江充滅族,太子冤白,恐被牽連,故欲行刺武帝;偏被金日磾撞見,救了武帝一命。不消說,馬通、馬阿羅等全家族誅,而金日磾從此也就獲得武帝的寵信了。
武帝經此一嚇,愈覺心緒不寧:自思太子死後,尚未再立,諸子中惟少子弗陵相貌與已相似,且資質聰明,但年齡尚幼,其母鉤弋夫人又年輕,將來他的兒子為帝,必定干政。武帝想來想去,只有先選擇二大臣,交付託孤的重任;眼前只有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和金日磾二人,忠厚老成,可以付託。但金日磾係胡人,不能服眾,那就只有寄託霍光了。於是繪了一幅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賜與霍光。霍光接了圖後,也揣知武帝將立少子弗陵為太子,隱有託孤的意思。武帝第二步就是處置鉤弋夫人,借故將她賜死。於是便下詔立少子弗陵為太子,進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車,上官桀為左將軍,與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共同輔政。
武帝既傳受顧命後,病情日重,不久即宴駕,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五十四年。史稱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重儒術,興太學,改正朔,定曆數。本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即如征服四夷,連歲用兵,雖未免勞師糜餉,但也能開邊拓土,不無功績。只因漁色求仙,修築宮室,巡幸封禪,任用計臣酷吏,暴虐人民殺戮大臣,終落得上下交困,內外無親。幸虧晚年知悔,輪臺一詔,稍能補其罪愆。且雖傳幼子,因付託得人,未蹈秦二世的覆轍。後人以秦皇漢武并稱,但武帝生平雖和秦皇相似,但輪臺一詔,能力悔前愆;且能知人善用,故雖傳幼子,卒能免李斯、趙高之禍,保持國祚而不墮。此亦武帝之較優於秦遠矣!
太子弗陵嗣位,是為昭帝年僅八歲,無法親政,由霍光奉遺詔攝政。
原書掃描如下:
![]() |
↑ 第十節 武帝晚年的懺悔 (3.1.10) - (1) |
![]() |
↑ 第十節 武帝晚年的懺悔 (3.1.10) - (2) |
![]() |
↑ 第十節 武帝晚年的懺悔 (3.1.10) - (3) |
![]() |
↑ 第十節 武帝晚年的懺悔 (3.1.10) - (4) |
![]() |
↑ 第十節 武帝晚年的懺悔 (3.1.10) - (5) |
![]() |
↑ 第十節 武帝晚年的懺悔 (3.1.10) - (6)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