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第九節 抗節不屈的蘇武 (3.1.9)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一章 開邊拓土的漢武帝

第九節 抗節不屈的蘇武 (3.1.9)

       却說自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最後一次痛擊匈奴後,此後差不多二十年間,漢朝未再與匈奴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武帝對拓開邊疆的事業,并未中止。在這段期間內,他東征朝鮮,將其地設置為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西通西域,南平東甌兩越南夷,將越地析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漢朝的版圖,因此大為擴展。這無異也給匈奴重要的威脅。漢於元封三年滅朝鮮後,又將遼東塞外的烏桓(東胡的別一支),讓他們寄居於東北邊郡的塞外地區,以監視匈奴。以後匈奴向西退縮,而漢又開闢西域,又使匈奴感到有西顧之憂。

      武帝於元封三年,遣兵攻破與漢西鄰的樓蘭(後名鄯善) 、車師(又名姑師)二國。太初元年,又遣外戚李廣利(號稱貳師將軍,係武帝李夫人之兄),討伐蔥嶺以西的國家大宛;先敗後勝,費時三年,將其平服;所得不過大宛良馬數十匹,其他馬匹三千餘而已。但此舉却能威鎮西域,西域各國紛紛入貢。這時匈奴政治中心業已西移,經過長期休養,國力逐漸恢復,於是又開始與漢爭奪西域的霸權。這時衛霍二將早已逝世,這任務無形便落在李廣利身上了。

      天漢元年,武帝欲命將出征匈奴,忽報匈奴將漢使一律釋回,願奉書求和。原來漢廷在這段期間,雖未與匈奴交戰,但兩國曾互拘來使;現匈奴願釋怨修好,當然免得驚師動眾。經過一番朝議,武帝裁決將匈奴使節也一律釋回;特派中即將蘇武持節送歸,并帶去金帛,原贈匈奴的單于。你說匈奴為什麼願意釋怨修好呢?原來他國內老單于病死,新單于初立,恐漢朝發兵進攻,不過借此為緩兵計罷了。

      蘇武長卿,係蘇建的次子,此次受命出使,也知吉凶難卜,特與母妻親友訣別後,便率領宣副使張勝,屬吏常惠及兵役百餘人,經赴匈奴。匈奴單于見漢已中計,且得金帛相贈,不由的倨傲起來,對待蘇武禮貌不周。蘇武未便指斥,只好退出等待遣歸。誰知事出意外,羈身異域,幾乎掉了性命!

      原來有胡人子衛律,與李延年友善,李延年便推荐給武帝,派衛律出使匈奴。後李延年因犯姦坐罪,家屬被囚,衛律在匈奴聞知,恐被株連,便背漢投降匈奴。當有衛律從人虞常,本不願降胡;又適有前渾邪王姊子緱王(緱ㄍㄡ),身雖在匈奴,其心願與虞常相同。二人便結為知己,想謀殺衛律,一同歸漢。凑巧此次來的副使張勝,與虞常相識,常私下問候,并告知密謀,請張勝暗中相助,射死衛律。張勝志在邀功,并未向蘇武告知,竟私自答應了。適匈奴單于出獵,緱王和虞常以為有機可乘,便暗中招集黨羽七十餘人,即欲起事。誰知事機不密,被人檢舉,立即派兵搜捕;結果緱王戰死,虞常等被擒。單于即令衛律嚴訊此案。張勝始恐受禍,才將經過情形詳告蘇武。蘇武聽了大驚說:「事已到如此地步,怎能不被牽累?我若對簿虜廷,豈非辱國?不如早圖自盡罷了!」說完即拔出佩劍,遽欲自刎。虧得張勝、常惠把劍奪住,纔得無恙。 蘇武此時也只望虞常不供出張勝。那知虞常熬刑不住,已全盤供出。單于召集部屬,議殺漢使。左右以蘇武并不知情,罪不致死,可勸其投降。一面將副使張勝收押獄中,一面派衛律去說服蘇武蘇武常惠說:「屈節辱命,就使得生,也沒有面目歸漢了!」一面說,一面拔出佩劍,向頸上便刎。衛律慌忙向前搶救,但頸上已著劍鋒,流血如注,蘇武己經昏死過去。衛律急召醫小心診治,一面囑常惠好生看護,一面返報單于。單于却也感動,朝夕派人問候。

      等到蘇武傷勢痊癒,衛律奉單于命。邀蘇武入座。從獄中提出虞常張勝。宣佈虞常死罪,將他斬首。復向張勝說:「你謀殺單于重臣,罪亦應死;如肯歸降,可免死罪!」張勝貪生怕死,自稱願降。衛律不覺冷笑,回頭對蘇武說:「副使有罪,君亦應連坐!」 蘇武正色回答說:「既未同謀,又非親屬,為什麼要連坐呀?」衛律舉劍殺蘇武,蘇武毫不動容,泰然自若。衛律忙將劍收回,和顏對蘇武說:「我降匈奴,受爵為王。如你肯降,當與你結為兄弟,共享富貴;否則的話,恐不能再見我面了!」蘇武聽了不禁大怒,起座指着衛律說:「衛律!你寡廉鮮恥,背主投降,甘為夷狄,我也不屑見你!你應該知道:南越殺漢使,被析置為九郡;大宛殺漢使,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立被誅滅。你明知我不肯降胡,何必脅迫!只恐怕匈奴從此惹禍,你也難得倖存了!」這一席話,罵得衛律啞口無言,只好返報單于。單于大為感動,愈想招降蘇武;竟將蘇武幽禁大土窖中,不給他飲食。適天下雪,蘇武在窖中以雪解渴,以身上披的毛氈充餓,故數日未死。單于疑蘇武得有神助,便將蘇武移置北海,使他牧羊;且全係公羊,却說等羊產子後,即放他回去。常惠則安置他處,不使見面。可憐蘇武在此窮荒北海,每日與羝羊(羝 ㄉㄧ 公羊)為伍,餓時只有掘野鼠覓果實充餓;生死雖置諸度外,但把漢節看做至寶,每日抱在身邊,同臥同起,從不離手。這樣年復一年,幾不知人間幾許歲月了!

      武帝自遣派蘇武後,好久不見回報,經探聽結果,始知蘇武被霸留不發。遂於天漢二年,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騎三萬出擊匈奴,命李陵為他押運錙重。李陵不願,請求獨當一隊,分擊匈奴。武帝心中很是不高興的說:「你不願隸屬貳師將軍麼?但我已沒有騎兵再派給你了!」 李陵奮然的說:「臣願以少擊眾!但得步兵五千人,便可直入虜廷了!」武帝乃許李陵自募勇士,定期出發。李廣利兵出酒泉(今甘肅酒泉縣)行至天山(在今新疆境內) ,與匈奴右賢王相遇。兩下交戰斬獲敵首萬餘級,便即回師。行至半途,被匈奴追及,四面圍困,幾經衝殺無总突圍;多虧假司馬趙充國,獨率壯士百餘人,殺出一條血路,李廣利趁勢隨後殺出重圍,方得馳歸。這場血戰,漢軍雖得出圍,但亦損失約二萬人。趙充國受傷二十餘處,武帝召見,驗視其傷痕,血跡猶未乾,不勝感歎。從此對趙充國也就另眼相看。

      李陵募足五千人兵出居延城(今甘肅西北境) ,北行三十日,在浚稽山(今外蒙古土拉河及鄂爾渾河之間)與匈奴主力三萬人相遇。漢軍且戰且退,斃傷匈奴兵萬餘人,終被敵騎包圍。李陵數度突圍不果,力屈投降。漢軍逃回漢境者僅五百人。此後對漢來說確是一個慘重的打擊哩!

      邊吏飛章奏報,惟尚未知李陵下落。武帝還以為李陵戰死。後來李陵投降匈奴消息傳來,武帝大怒,立將李陵母妻拘捕下獄。群臣多責李陵不能以死報國,獨太史令司馬遷乘武帝召問的時候,為李陵辯護:極言李陵孝親愛士,有國士風。現在所領兵不滿五千人,怎能抵敵胡騎數萬,矢盡援絕,力屈投降。臣料李陵并非真的負恩,將來必有所報漢,請陛下曲為寬宥」等語。武帝聽了大怒,立將司馬遷下獄究辦。碰巧廷尉杜周,是一個有名的酷吏,窺知武帝的意思,是為李廣利前次出師,李陵不肯贊助,押運錙重,以至無功;此次李陵投降,司馬遷袒護李陵,就是毁謗李廣利;因此拘押下獄,當然不能從輕,遂將司馬遷擬定誣罔罪名,應處宮刑(宮刑就是閹割如太監)。

      司馬遷龍門人,太史令同馬談的兒子,世代充任史官;因家貧不能贖罪,平白地遭誣受刑。但他并不因身體受殘而灰心,從此閉門著作,根據史冊資料及自身所經歷山澤大川,著成史記一書,為中國史學上放一異彩,對古史貢獻,厥功甚偉哩!

      天漢四年,漢對匈奴再作大規模的出擊,出動兵力達二十餘萬,分三路進攻均無功而還征和三年,漢又以李廣利率步兵七萬出五原;商丘成領步騎二萬出西河;馬通率四萬騎出酒泉。結果商丘成馬通二路無功而還,李廣利全軍覆滅,投降匈奴。此後終武帝之世,漢朝已無力再對匈奴作主動進攻了。

      漢將公孫敖因出征匈奴無功,為推卸責任,捏造謊言覆奏武帝說:李陵投降,甚得寵信,教匈奴備兵禦漢,所以不敢深入等語。武帝聞報大怒,立將李陵母妻,一併誅戮。李陵聞聽母妻無辜被殺,痛哭流涕,已知返漢無望,便死心塌地的與衛律同事匈奴了。李陵投降後,匈奴單于李陵右校王,并使往北海,勸蘇武投降;聲言蘇武母死妻嫁,人生何若乃爾。蘇武抵死不從。李陵蘇武大義不屈,便勸蘇武娶得胡婦,并贈蘇武羊數十頭 。

      直到昭帝繼位,匈奴易主,與漢修和,兩國使節來往,蘇武全然不知。漢使索還蘇武,匈奴詐言蘇武已死。幸經常惠得消息,設法通知漢使;漢使假說漢天子在上林射得一雁,足上繫有蘇武親筆函件,現居北海匈奴人却覺得蘇武的忠節,竟得感動鳥獸,乃重贈蘇武,使隨漢使同歸。李陵亦置酒錢別,臨別時痛哭流涕,以無顏返漢也。蘇武出使時隨行百人,此次除常惠同歸外,只有九人偕還。

      蘇武出國時只四十歲,返國時已五十九歲了。總計在匈奴羈留十九年 。蘇武牧羊,抗節不屈的故事,也就流芳千古了。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九節 抗節不屈的蘇武 (3.1.9) - (1)
↑ 第九節 抗節不屈的蘇武 (3.1.9) - (2)
↑ 第九節 抗節不屈的蘇武 (3.1.9) - (3)
↑ 第九節 抗節不屈的蘇武 (3.1.9) - (4)
↑ 第九節 抗節不屈的蘇武 (3.1.9) - (5)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1 則留言:

  1. Ref: 漢武帝大事年表
    https://hk.chiculture.net/0106/html/cc2/0106cc2.html

    ●元狩四年 (119BC) 38歲
    1.造皮幣、「白金」,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
    2.管鹽鐵、算緡錢。
    3.遣衛青、霍去病擊匈奴,漠北大決戰,從此「漠南無王庭」,加衛青、霍去病大司馬銜。
    4.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元狩六年 (117BC) 40歲
    1.使楊可主持告緡。
    2.遣使巡行郡國,查盜鑄金錢者,並檢舉兼併之徒及為吏有罪者。
    3.霍去病死,葬茂陵旁,墓像祁連山。


    ●元封三年(108BC)49歲
    1.遣將軍趙破奴俘樓蘭王,破車師。
    2.朝鮮降,設4郡。

    ●元封五年 (前106) 51歲
    1.大司馬大將軍衛青死,墓像盧山。
    2.初置部剌史,巡察郡國。

    ●太初元年 (104BC) 53歲
    1.定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改元太初。
    2.築受降城於塞外。
    3.遣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苑。

    ●天漢元年 (100BC) 57歲
    遣蘇武等出使匈奴。

    ●天漢二年 (99BC) 58歲
    1.遣李廣利擊匈奴於天山,勝還。
    2.李陵降匈奴。
    3.作「沉命法」。

    ●天漢四年 (97BC) 60歲
    1.遣李廣利等擊匈奴,戰不利,引歸。
    2.族誅李陵家。

    ●征和三年 (90BC) 67歲
    1.丞相劉屈犛因與貳師將軍李廣利謀立昌邑王為帝,下獄腰斬。
    2.匈奴入五原酒泉,遣李廣利擊之,李廣利率7萬眾降匈奴。
    3.田千秋訟太子冤,族滅江充,建思子宮,為歸來望思台於湖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