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第四節 夤夜私奔的卓文君 (3.1.4)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一章 開邊拓土的漢武帝

第四節 夤夜私奔的卓文君 (3.1.4)

       却說武帝侍臣,多來自遠方,大都有一技之長,足邀武帝歡心,方得內用;其中詞章滑稽兩派,更是武帝所喜愛。滑稽要推東方朔,而詞章派却要算司馬相如了。尤其司馬相如卓文君一段風流佳話,更是膾炙人口了。

      司馬相如四川成都人,少好讀書,因羡慕戰國時人藺相如,故取名相如。是時蜀郡太守文翁,注重吏治,大與教化,司馬相如亦被選任為官學中的教授。文翁死後,相如便往游長安,得梁王賞識,便往梁國。梁王優禮相待,常同一班文士詩酒消遣;暇時曾撰成一篇子虛賦,望重一時。既而梁王逝世,同人均風流雲散,沒奈何返回故里成都。因父母早亡,家徒四壁,就使有幾個族人,也無可依賴。窮途落魄,備極無聊。

      偶憶及臨邛縣令王吉,係多年老友,且過去有約,如宦遊不得意時,可往相投等語。遂摒擋行李,往赴臨邛。王吉不忘舊情,盛情招待;論及近狀,相如直言無隱。王吉也深為嘆息,忽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向相如附耳數語,相如自然樂從。酒後遂將相如行李,命左右搬到都亭亭舍,王吉必每日趨候;相如有時相見,有時竟稱病檔駕,但王吉仍每日必至,未嘗間斷。附近居民,見縣令每日趨候都亭,也不知是什麼貴客,一傳十、十傳百,一時興動全邑,傳為奇間。

      臨邛因有鐵山,採鐵礦者均坐收原利,故富戶很多。尤以卓王孫為首富,蓄養家僮八百人,良田美宅,更是不可勝計;聽說都亭中住有貴客,縣令都每日趨候,有意設宴邀請,以盡地主之誼。所請以司馬相如為首席,縣令王吉為陪客,此外地方富紳,差不多百餘人,鋪設得非常豪華。王吉聞信,自喜得計,立即至都亭密告相如,叫他依計行事。相如很是高興,在行李中檢出幾件最貴重的衣帽,縣中也派來僕從車騎,供他使喚。經卓家派使再三邀請,復由王吉親邀,始同行赴宴。眾賓客見相如文采風流,雍容大方,無不肅然起敬,備極恭維。相如也不推辭,便坐首席;王吉以下挨次坐下。真是山珍海味,無美不備了。

      約莫飲了兩個時辰,賓主均有幾分酒意了,王吉建議請相如彈琴,藉此領教一二。相如故作難色。卓王孫起立躬身對相如說:「舍下却有古琴,願司馬公一奏。」王吉說:「不必!司馬公琴劍隨身,我見他車上掛有劍囊,可即取來。」左右聞言,便即從車上取來,一曲終了,大家無不齊聲喝彩,稱賞不絕。正欲再彈一曲,忽聽得屏風後有環珮聲相如留心窺看,天緣湊巧,正好與美人打一照面。你道屏風後立的美人是誰?原來是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年僅十七歲,生得聰明伶俐,妖冶風流,琴棋書畫,無一不精;不幸嫁得一夫,不久即死了,不得已回娘家,寡居度日。聽得外面所宴請的貴客,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少年,不由得芳心搖動,便潛立屏後偷聽;及聽得琴聲,聲律雙諧,不覺入神,探首偷窺貴客。適被相如瞧見,果然是絕世尤物,美艷無雙;早知卓文君精通音律,便趁機彈了一曲鳳求凰,想文君是一個聰明人, 當能解他的心意。直到席終人散,文君始返回內房。果然卓文君聽了一曲鳳求凰,如醉如癡。忽有一侍女進來對卓文君說:「小姐!貴客就是司馬相如,曾在朝中做過顯官,年輕才美,擇偶的條件甚苛,所以至今尚無妻室。此次告假返鄉,路經此地,由縣令挽留玩了幾天,不久就要回去了。」文君聽了,不禁失聲的說:「他、他就要回去麼?」侍女本由相如從人以金銀買通,偵探文君心意;見文君語急情深,便進一步說:「像小姐這樣才貌,與貴客真是天生一對,小姐切勿錯過!」文君聽了,不但不生氣,還道這侍女是個知心人,便與她密商。侍女建議她夤夜私奔。文君心想:鳳求凰曲,末句原有「中夜相從別有誰」一語;想來想去,也別無良法,只好草草裝束,夤夜私奔,成就一段姻緣。相如猶恐卓家聞知,前來問罪,索性帶了ˊ不辭而別的逃回原籍去了。

      卓王孫失去女兒,四下找尋無着;嗣經探得都亭貴客,亦不知去向,才知二人私奔,為家醜不外揚,只好作罷。原來王吉的意思,也是想替相如做媒,入贅卓家,借重富翁金帛,好再向都中謀事。誰知事雖成功,竟私奔走了,也就裝作不聞不知了。文君跟着相如,到了成都,總道相如衣裝華美,一定有些財產;誰知是個空心佬信,除有幾間破屋可容身外,可說一無所有。且自已倉卒夜奔,未曾帶有金帛,只好以首飾典當,繼之則以衣物典當,勉強混了幾個月,後來實在混不下去了,文君建議再往臨邛,向父兄借貸,方可另謀生計。相如只好答應。

      此時只剩得一琴一劍一車一馬,尚未賣去,乃與文君一同登程再至臨邛,暫住旅店中,私探卓家消息。旅店主人對相如夫婦,素不相識,直言相告說:「卓王孫自女兒私奔後,幾乎氣死。聽說男家很窮,有人建議卓王孫,叫他分點財帛周濟。偏偏卓王孫盛怒不從,且說女兒不肖,不忍殺她,就讓她餓死也好!」相如聽說卓王孫如此無情,也不便前借貸。於是索性與文君商量,公開當爐賣酒,使他自己看不過去,情願給我們錢財,再作打算。文君至此別無他法,只好依從。於是夫婦二人,當爐賣起酒來了!引動一班酒色朋友,都到相如酒店,買酒賞花。有人認識卓文君的,背地裡笑談,哄為新聞奇事。這消息傳入卓王孫耳中,派人密探,果然屬實,真是羞愧得杜門不出。當下有些親戚故舊,都來勸卓王孫不要使自己女兒出醜;相如雖暫時落魄,人才却是不弱,將來必有出頭。卓王孫無奈,只好撥出家僮百名,錢百萬緡(ㄇㄧㄣˊ),連同文君嫁時衣被財物,一併交相如店中。相如即將酒店收歇,同文君滿載而歸。王吉知是相如詭計,彼此心照不宣,總算是個好朋友呢!

      相如返回成都,居然做起富家翁來了;廣置田宅園圃,并購得一井;井水甘美,釀酒其味佳,號為文君井。日與文君詩酒唱和,琴棋消遣,真可說是艷福雙修了。不久朝旨徵召入都;探聽之下,方知在梁國的一篇子虛賦,深獲武帝讚賞。入都後,又為武帝作了一篇游獵賦,計數千言。武帝嘆為奇才,便拜為郎官。真可說是財官星高照呢!

    後來中郎將唐蒙招撫了夜郎國。夜郎僻處南方,世人稱為南夷。南夷部落約有十餘個,要算夜郎最大,素與中國不通音向;所以夜郎王坐井觀天,還以為世界上,唯我獨尊。「夜郎自大」典故即由此而出。夜郎歸順後,武帝特置為郡,統轄南夷。復命唐蒙修治道路,直達牂牁江 (牂牁 ㄗㄤ ㄍㄜ,船隻停泊時用以繫繩的木樁 )唐蒙再至巴蜀調發士卒,督令修道。因此曾使巴蜀百姓大起反感。武帝司馬相如人,特派赴巴蜀宣撫。果然憑相如一篇檄文,獲得地方諒解。可巧西夷又願歸漢,武帝甚喜,拜相如為中郎將再度出使。此次相如赴蜀,係奉帝命持節出使,前呼後擁,聲威顯赫;太守以下,均出郊遠迎。卓王孫亦爭獻牛酒;不覺喟然嘆息說:「我不意司馬相如,果然有了今日!」親友均隨聲附和,盛稱卓文君的眼光,與眾不凡。卓王孫也自愧從前目光短小,未知當席招親,以致諸多周折,實在對不起相如和文君。於是順道親將女兒接回家中,又將家產重新分配,與兒子相等。文君又因貴致富了。

      至於廢后陳阿嬌黃金百斤購求的那篇有名長門賦,就是相如後來乞假家居時候的大作呢!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四節 夤夜私奔的卓文君 (3.1.4) - (1)
↑ 第四節 夤夜私奔的卓文君 (3.1.4) - (2)
↑ 第四節 夤夜私奔的卓文君 (3.1.4) - (3)
↑ 第四節 夤夜私奔的卓文君 (3.1.4) - (4)
↑ 第四節 夤夜私奔的卓文君 (3.1.4) - (5)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後一篇】>

2 則留言:

  1. 關於【子虛賦】;

    《子虛賦》是中國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的漢賦作品,完成於漢景帝在位期間,因為文辭華麗,結構嚴謹,據說備受漢武帝稱道。賦的主要情節由兩個虛擬人物楚國的「子虛」先生和齊國的「烏有」先生的對話所構成,兩人各自誇耀自己國君出獵的情景。
    成語「子虛烏有」的典故即出自於這個作品。其續作為《上林賦》。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0%E8%99%9A%E8%B5%8B

    回覆刪除
  2. 關於續作【上林賦】:

    【文史】漢武帝慧眼識人 司馬相如獻上林賦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8/8/n8181480.htm

    這裡是說,蜀人楊得意擔任管理皇帝獵犬的官員,得以侍奉漢武帝。有一天,漢武帝無意間讀到《子虛賦》,不禁拍案叫絕,大為讚賞,他以為能寫出這樣好文章的人可能已經作古,遺憾不能與作者一席談,以「獨不得與此人同時」為恨。

    漢武帝身邊的楊德意馬上說:「陛下,寫這篇賦的人是臣的同鄉司馬相如,現在成都閒居。」

    漢武帝聽了又驚又喜,馬上派人召司馬相如來京。司馬相如到了京城之後,漢武帝接見了他,問他《子虛賦》是不是他寫的。司馬相如回答說:「是的,《子虛賦》正是臣寫的。不過,那是寫諸侯的事,並沒有甚麼了不起。若准臣陪陛下遊獵,臣可寫出天子遊獵賦獻給陛下。」

    漢武帝讓尚書賜給司馬相如筆和簡帛,安排住處,給以禮遇。第二天,漢武帝帶司馬相如等人去上林遊獵。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始換上戎裝,率領大隊人馬去長安城西南一帶打獵,吾丘壽王為之規劃區域界限,擴大上林苑,為天子遊獵行樂之地。

    司馬相如親眼見到天子遊獵的場景,不久就寫出了《上林賦》,呈獻給漢武帝。《上林賦》內容上與《子虛賦》相銜接,但更見風采,其題旨是以「子虛」為空言虛語,用來稱說楚國之美;「烏有先生」,意思是「哪有此事」,用來替齊人詰難楚國;「無是公」,即沒有此人,用來闡明天子的道理。這三個人物,互設問答,彼此唱和,縱橫鋪寫,憑空假藉這三個人做文章,用以推想天子、諸侯的苑囿遊獵之事。賦的末尾一章歸結於節儉,用以諷諫天子。漢武帝讀了,十分高興,封司馬相如做了郎官(帝王的侍從官)。

    《子虛賦》與《上林賦》,在被編入傳世《文選》時,被合成一篇,名為《天子遊獵賦》。王世貞《藝苑卮言》稱:「《子虛》、《上林》材極富,辭極麗,而運筆極古雅,精神極流動,意極高,所以不可及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