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第十五節 秦滅六國與荆轲刺秦王 (1.9.15)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一冊】                  【後一篇】>

第一冊 上古時代 (由上古時代至秦的統一)

第九章 戰國時代的七雄

第十五節 秦滅六國與荆轲刺秦王 (1.9.15)

       却說秦王政即位的時候,年僅十三歲,一切大權都操在呂不韋手裡;他更利用秦王的年幼與太后趙姬恢復過去的關係。趙姬中年守寡,難耐官中寂寞,當然求之不得,兩人又打得火熱 。秦宮中的人,畏懼呂不韋的權勢,又誰敢多言呢?後來呂不韋見秦王年長,英明過人,心中很害怕;無奈太后不時派人召他進宮。

      呂不韋想擺脫太后的糾纏,於是便想出一條妙計:找到一個淫棍叫繆毒(ㄌㄠˋ ㄞˇ) 的,偽裝宮人,混入宮中,獻給太后,作為他的替身,太后也就得其所哉了!太后與繆毒也就好像一對夫婦了。但好景不常,不久太后就懷孕了。太后恐怕生育的時候,瞞不過他的兒子秦王,便假裝有病,又賄賂卜者說宮中不利太后的病,必須遷地養病,秦王也頗懷疑太后呂不韋的關係,現母后要出宮養病,正好絕其來往。咸陽西二百里有秦舊都雍州,宮殿現成,於是便將太后送往雍州故宮養病;改名太鄭宮。太后住在太鄭宮,毫無顧忌,竟生了二個私生子,秘密養在宮裡;而繆毒也居然以王侯的姿勢作威作福來了。

      秦王政九年春間,王因到故宮雍州去舉行郊祭,同時省視太后,留宿太鄭宮,也是合當有事。繆毒酒醉失言,與內侍發生衝突,經人向秦王告發繆毒係偽裝宦官,實則與太后有苟合行為,並秘密生有兩個私生子,養藏在宮中等情。秦王聽了大怒,繆毒見秘密被揭穿,便假借太后名義,公然造起反來了。怎經得起秦王英明果斷,立即便把叛亂平息,繆毒和兩個私生子都被撲殺了。秦王同時也就收回政權,呂不韋也被免職,後來他也覺羞愧就自殺了。這也就是他投機取巧的下場哩!從此秦王政便大權在握,致力於平定六國的偉業了。

      呂不韋當政的時候,為了沽名釣譽,也養有門客三千人,並由他的門客代他寫了一本書: 名為呂氏春秋;而且當時公佈時還出了一個佈告,如有人能改書中一字,賞以千金。後人謂「一字值千金」,就是指此事而言。

      當呂不韋被秦王免去相國的職務後,有宗室大臣向秦王建議,主張把呂不韋過去所供養的客卿,一律驅逐出境,因為這些人大都是外地來的,久為秦人所不滿。秦王採納了這個建議,下了一道很嚴厲的命令,限三天內將這些客卿驅逐出境。其中有李斯,亦在驅逐之列,他上了一封很懇切的書,歷述客卿對秦國的功勞和貢獻;認為秦國欲完成帝王的事業,而驅逐這些有貢獻有學問的人才,實在是不智云云。秦王看了李斯這封情文並茂的書,很受感動,便取消了這條逐客令。從此李斯也就為秦王所信任了,李斯又建議秦王,秘密派遣間諜去向各國活動,以金錢賄賂各國的名人和政治上有地位的人,為秦國去做破壞本國的陰謀工作;其不能以金錢去引誘的,就派人去暗殺,務使各國君臣離心離德,以便各個擊破。他這種陰謀策略,果然收到很大的效果;不過十年的時間便把六國次第滅亡了。你說這個政治攻勢利害不利害呢?

      秦王政大權獨攬後,使用政治陰謀配合軍事活動。六國之中,首先滅亡的就是韓國,韓國與秦國接境,人力物力都很缺乏,怎能抵抗強大的秦國呢?至秦王政十七年派內使 (按史記為騰)滅韓王安被俘虜了。於是軍事目標便指向趙國,那時趙國尚有名將李牧,是一個特出的軍事家,秦兵攻趙不但沒佔到便宜,且被趙兵殺敗。於是秦方使用政治陰謀,用金錢賄賂趙王的嬖臣(嬖 ㄅㄧˋ,愛也)郭開,說李牧造反,結果李牧被殺。趙國自毁良將,當然只有走上滅亡的一途了。韓趙既滅,秦國理應立即攻,但其中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行刺案,所以秦國的軍事目標,不得不有所轉移,事情發生是這樣的:

      却說太子,被質於,見秦滅韓攻趙,知道燕國將來亦難倖免,於是便設法逃回燕國,回到燕國以後,便暗中大聚賓客,募集勇士,以圖報國。那時訪得一個名叫荆軻的劍俠,是燕國高漸離的朋友,常在街上唱歌喝酒,以為天下沒有知已,而不能為世所用,因此借酒解愁。太子丹訪得荆軻後,便把他迎接入宮,並特別為他建了一座公館,名為荆館,只要荆軻所喜愛的,無不設法供奉,真是待荆軻如父母一樣,使荆軻深為感動,於是便答應了,太子丹假意奉獻燕國的地圖,去向秦王行刺的計劃。一切準備妥當,燕太子丹高漸離均親為荆軻送行,至易水的河濱,當他們快分離的時候,荆軻很悲壯唱了一首歌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其悲壯激烈,送行者無不流淚。

      荆軻一行人到了秦國,秦國聽說燕王歸服派使奉獻度地圖,果然高興,便在大殿上親自召見。荆軻見了秦王,趁接近秦王展視地圖的機會,便將藏在圖中的利刃抽出,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準備行刺。也是秦王命不該絕,用力一摔,就把衣袖拉斷了,很機警的起立就逃。荆軻沒有防到這一着,便在後追趕;二人繞着殿上的柱子團團轉。因為秦國有一條很嚴厲的法令,凡文武百官,沒有秦王的命令,都不能隨便上殿。所以雖在緊急情況之下,文武百官也不敢上殿,只有站在殿下發呆!同時秦王所佩的寶劍,因為過長,又一時着慌,連拔數次都不出來,而且在慌亂中,也忘記了叫臣屬上殿救駕。而荆軻的目的,並不是想殺死秦王就算事了,他的意思想要挾秦王,退還侵略各國的土地,所以來不及下手。正在千鈞一髮的時候,殿下一個小侍趙高喊着說:「大王何不將劍推到背後,反手來拔劍呀!」這一句話提醒了秦王,果然反手一拔,便將劍拔出來了。秦王的勇力,本來不弱於荆軻,現在拔剑在手,胆子便壯了,反身來劈荆軻,砍斷了荆軻的左腿。荆軻乃將手中的利刃向秦王拋去,被秦王閃過,利刃直刺入銅柱上进出火光。荆軻見利刃未曾擊中,便倚在柱上大笑道:「今日被你逃脱,真是天意!你以暴力併吞諸侯,豈能保持長久呢?」說完這話,遂被亂劍砍死了。荆軻刺秦王的壯烈史蹟,從此流傳千古。

      秦王因此乃先伐燕國,燕國自昭王時打敗齊國,並擊敗東胡,領土已達到現在的遼東半島;但因僻處東北,國力並不很強。秦既伐燕,很容易的便佔去了燕國的本土,燕王喜只得退到遼東。後來秦國總算准燕國殺太子丹,而達成和議;直到五年後,秦派王賁攻遼東,俘虜了燕王喜,燕國終於走上滅亡的命運。

      却說秦國軍隊分兩路大軍進攻魏楚兩國,於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賁二十四年王剪國良將項燕被殺;二十六年又由王賁率領攻佔遼東滅燕的軍隊,趁回師之便把齊國滅掉。 這幾場戰爭,都好像推枯拉朽似的,很輕易的便平定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以六國都曾稱王,再稱王實在沒有什麼尊榮,同時覺得自已的功業,在三皇五帝之上,於是便自稱為「始皇帝」,以後的子孫,則二世三世的連續下去,豈不是千秋萬世永遠不絕嗎?所以後人便稱呼他為「秦始皇」。

      秦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現在為了使讀者明瞭春秋戰國重要侯國的分合,以及三十六郡現在的地名起見,分別列表於后:

(一) 春秋戰國時代重要侯國的分合表:

附註 虛綫-----表示傳統
         實綫──表示併滅

------------------------┐
────┐                     
    ┌───┴──────┤
├──────────
    └──────────
-------------─────
────┐                   
─────┤─────
-----------┘                 
─────┐                  
─────┤                 
─────┤                  
楚 ----------─────┤
─────┤                  
─────┘                  │
衛 ─────────┘


(二) 秦滅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的現在地名對照表
咸陽—屬內史郡為秦國首都
上郡—陝西北部
漢中—陕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
隴西—甘肅南部
北地—甘肅東北部
巴郡—四川東部
蜀郡—四川中部
穎川—河南鄭州一帶
鉅鹿—河北邢台一帶
上黨—山西長治一帶
代郡—河北察哈爾山西交界一帶
遼西—遼寧南端與熱河交界一帶
齊東—山東東部
薛郡—山東南部濟寧江蘇東北部
三川—河南西部洛陽一帶
邯鄲—河北邯鄲一帶
太原—山西東部
雁門—山西大同一帶

上谷—察哈爾南部
南陽—河南南陽一帶
會稽—江蘇南部及浙江東南部
碭郡—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交界一帶
黔中—湖南西半部沅陵一帶
泗水—江蘇西北
九江—江蘇安徽江北一帶
九原—內蒙古烏斯忒旗境內
鄣郡—江蘇西南安徽東南浙江西北
漁陽—河北熱河察哈爾交界一帶
郡東—山西西南部
雲中—綏遠歸綏以南一帶
右北平—河北東北
遼東—遼寧東南部
琅琊—山東東南部膠州灣
長沙—湖南長沙東半部及廣東一帶
東郡—河北南部山東西北部
南郡—湖北東南部

秦後來又興師平定百越,設置四郡如下: 
桂林—廣西桂林包括全省
象郡—安南北部廣東西南部
閩中—福建省
南海—廣東除西南部外全部都是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一冊】                  【後一篇】>


原書照片如下:
↑ 第十五節 秦滅六國與荆轲刺秦王 (1.9.15) - (1)
↑ 第十五節 秦滅六國與荆轲刺秦王 (1.9.15) - (2)
↑ 第十五節 秦滅六國與荆轲刺秦王 (1.9.15) - (3)
↑ 第十五節 秦滅六國與荆轲刺秦王 (1.9.15) - (4)
↑ 第十五節 秦滅六國與荆轲刺秦王 (1.9.15) - (5)
↑ 第十五節 秦滅六國與荆轲刺秦王 (1.9.15) - (6)
↑ 第十五節 秦滅六國與荆轲刺秦王 (1.9.15) - (7)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一冊】                  【後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