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待續】>

第三冊 中古時代(續) (由文景之治至王莽篡漢)

第三章 西漢式微王莽篡位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却說王莽既得專政,便與太皇太后商議,迎立中山王箕子嗣位。箕子就是中山王劉興的兒子。劉興的母親,就是當年當熊護駕的馮婕妤,後進位為昭儀。馮昭儀自被傅太后記恨誣陷逼死後,箕子幸未連坐,仍得襲中山王爵。太皇太后特派王音的兒子王舜持節往迎。王舜奉命去後,宮中無主,太皇太后年齡又老,一切政令都由王莽獨斷專行。王莽即將皇太后趙飛燕,貶為孝成皇后皇后傅氏逼令遷出正宮。趙太后的罪狀,是與妹趙昭儀合德專寵橫行,殘殺皇嗣 。傅皇后的罪狀,是縱令其父傅晏,驕恣不道,未嘗諫阻。罪狀宣佈以後,無人敢與反對。就是已死去的傅太后(哀帝的祖母),丁太后(哀帝的生母),都一併追貶其諡號。所有丁傅兩家的子弟,一律免官歸里。傅晏(哀帝的岳丈)負罪尤甚,令與妻子同徒居合浦趙太后(飛燕)和傅皇后也就憂憤自殺太皇太后王氏,因過去受了傅太后的惡氣,所以對於王莽一朝連貶四后,還以為王莽替她洩恨,暗地裡倒很高興。却不知王莽目無尊長,將來又什麼事不可以出來呢!婦女量窄,見識不遠,以致釀成後來西漢滅亡的後果呢!

      既而中山王箕子迎到,由王莽召集百官,奉着太皇太后的詔命,擁立登基;改名為,是為平帝平帝年僅九歲,不能親政,名為太皇太后臨朝,實則完全由王莽一人專政。王莽遂引用一般心腹,如王舜王邑甄邯甄豐劉歆等,滿佈朝中;可謂一呼百諾。凡有與王莽作對的,都叫心腹劾奏貶逐;阿順者則都列入顯貴。

      因史傳周成王時代,越裳氏曾獻白雉,王莽想學周公,也叫人買通塞外蠻夷,叫他冒稱越裳氏,獻人白雉。於是朝中群臣都仰承王莽的意思,奏稱王莽德及四夷,與周公比美,周公因輔周有功,故稱周公,現在大司馬王莽安定漢室,應稱為安漢公,增封食邑。太皇太后依議。王莽還假意一再謙辭,始接受官爵名號。於是王莽又創議設立學校及優待皇族和功臣的辦法,凡官吏年老退休,仍給三分之一俸祿養老終身,對庶民鰥寡,亦予捐資周卹。如此種種恩惠,朝野上下,無不稱頌安漢公的仁德。把一個大皇后和小皇帝都抹煞了。朝中只知有大司馬安漢公王莽,不復知有漢天子了。

      王莽雖是一個儒學家,也很優待儒生,但他的作為和思想,并非真的孔孟學說思想。他喜歡沽名釣譽,他迷信鬼神符瑞,是一個荒謬的復古論者。他的心腹及附順他的人,都揣摩他的意旨,一時謊奏黃支國獻入犀牛,一時又奏報黃龍出游江中,等等祥瑞。可巧匈奴使者到來,王莽探悉王昭君在塞外所生二女尚存,便囑來使應使二女入朝。果然過了月餘,匈奴單于依着王莽的意思,特遣王昭君長女須卜居次入覲宮廷。王莽又大事鋪張,說是外族悦服遣女入侍。太皇太后也以為是王莽的德能所致。其臣屬走狗,歌功頌德,更是不必說了。接着又由王莽佈置,將自己的女兒納給平帝的作皇后。那時平帝只有十三歲,王莽女兒的年齡也差不多。他倆曉得什麼?只不過聽他擺佈罷了。

      平帝的母親衛姬,只封為中山王后,且不許入都與平帝相見。 衛姬因有此子,當然思想,曾再三上書請求,王莽仍然不准。王莽的兒子王宇,很同情衛姬,恐將來平帝長大懷恨,想向父規諫;也知其父父執拗,決不肯從;便與老師吳章,妻兄呂寬商量。因王莽信鬼神,便想出一法,以豬羊血洒在王莽的門上,然後由王宇向父進言,勸其父迎衛姬入朝。當即決定夜間由呂寬去辦理。誰知事機不密,竟被門吏撞見捕獲。呂寬以為王宇王莽的親子,父子之情定可免究,只好把罪推在王宇身上。誰知王莽並無兒女私情,立將王宇下獄,逼令自殺;呂寬吳章,當然是做了刀下之鬼了。他的媳婦呂馬,因已懷孕,纔得免死。就是吳章的學生千餘人,王莽也認為是惡黨,下令拘捕。那些學生都否認是吳章的弟子。 只有大司徒據屬云敞,自認是吳章的弟子,收斂吳章的尸首。都中人士都稱云敞見義勇為,足比欒布。王莽專好沽名,倒也不敢加罪。於是他的心腹甄邯等又入奏太皇太后,稱頌安漢公王莽大義滅親。當由太皇太后下詔褒獎。因此更激動王莽的狠心,索性將衛氏子弟斬盡殺絕,只留平帝的母親衛姬一人。就是叔父王立、從弟王仁(王譚長子) 、王安(王商子)等三人,因與王莽不合,也假傳太皇太后的詔旨,一併賜死。同時并以與衛氏通謀的罪名,殺死了好幾名與他反對的大臣。其有志節正直之士,都恐禍將及身,掛冠歸隱了。王莽專恣奸詐陰險的面目,也就漸漸暴露出來了。

      王莽一面取悅太皇太后,有如孝子賢孫;一面又籠絡天下士人。特創議設立明堂辟雍靈臺;立樂經,增博士,考校士人優劣,賢能為師,愚陋為徒,各有薪給。於是群臣又奏稱:周公攝政七年,制度乃定;今安漢公輔政四年,大功告成,應請晉升宰衡位置,加九錫封典。一時上書奏者,竟達四十八萬七千餘人。太皇太后見朝野上下,恭維王莽,遂照議行九錫封典。其實這都是他的心腹,暗囑吏民上書,強奸民意罷了;與後世袁世凱想稱帝,請願團的情景正相似哩!王莽可說強奸民意的開山祖師,說來實在好笑!

      元始五年(西元五年),平帝已十四歲了,知識漸開,得悉王莽殺盡衛氏舅家,只剩生母衛后一人,又不許見面;因此見到王莽,常現怒容;背後也常有怨言。但内侍都是王莽的耳目,當然有人報知。王莽心想:他小小年紀,便要怨我,將來長大,那還得了?於是便在是年臘月,借獻椒酒,暗中下毒葯。帝曉得什麼,見酒就喝,當晚即毒發斃命。平帝名義上在位五年,死時只有十四歲哩!

      王莽入臨帝喪,還假作悲號,醜態百出。太皇太后因平帝無嗣,特召集群臣商議;那時元帝一支已絕,只有宣帝曾孫五人為王,及列侯四十八人中去推立一人。獨王莽認為不行:他說五王列侯,只是平帝的兄弟輩,不能相繼為後;應在宣帝玄孫中去選立。群臣聞言,不敢出聲 。王莽利在立幼,故有此說。宣帝玄孫有二十三人,王莽獨選了一個二歲的,名叫劉嬰,父為廣戚侯,係楚王的曾孫;并托言卜相大吉,應立為嗣。於是一呼百諾,全體贊成。又有人提議:仿周公輔成王故事,由安漢公攝政。議尚未定,忽又有前輝光(係王莽改的官名將長安分為前輝光後承列二郡)囂奏稱:「武功縣長孟通,開井得一白石,上有丹書,文曰:『告 安漢公莽為皇帝』。」不消說這是迎合捏造的符命。王莽即命從弟王舜轉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聽了很生氣的說:「這是欺人的妄語,不宜施行!」王舜說:「事情已經如此地步,有什麼辦法?安漢公只是代攝政事,鎮服天下,決沒有其他意思。」太皇太后至此,別無他法,只好照議下詔,立宣帝玄孫為皇太子,號為孺子;王莽自稱為假皇帝(或「攝皇帝」),代攝政事,一切朝儀皆如天子制度,惟對太皇太后、皇帝、皇后則仍稱臣。這真是不倫不類;還有官名,也是王莽特別創造,仿行古制,使王舜為大傳左輔,甄豐為大阿右拂,甄邯為太保後承,真可謂是別出心裁了。

      王莽居攝只一月,便有安眾侯劉崇起兵討伐莽罪;因兵力單薄,失敗而死。接着東郡君守霍義,見王莽勢將墓漢,義憤填胸,立東平王劉信為天子,自號大司馬天柱將軍,起兵討莽。又有三輔士豪趙明霍鴻亦與翟義兵相應,趁都中空虛,攻打長安。王莽內外受敵,倒也着荒,忙分調大軍出敵。結果二路義軍又被擊破。居攝三年,也就是立孺子嬰的第三年,忽又奏稱某處并中石牛出現,尚有丹文;某處雍石也有文字發表,無非是「攝皇帝當為真皇帝」的意 思。於是將居攝三年,改為初始元年,俾上符天命云云。此時太皇太后已知她的姪兒王莽奸詐百出,但大權都在王莽手裡,又有什麼辦法,也就不能不從了。

      有梓潼人哀章,本來是一個游擊的無賴漢,流寓在長安,猜透了王莽想篡位的企圖,趁機取巧,暗製了一個銅匱,上署兩簽,一是天帝行璽金匱圖,一是赤帝璽邦傳與皇帝金策書,自己扮作方士,黃衣黃冠,趁着天將黑的時候,將金匱送至高帝廟中守吏,便匆匆離去。守廟官忙去報告王莽。王莽暗中使人打開金匱,內有語略云攝皇帝王莽應為真天子下署佐命大臣十一人王舜王晏劉歅四就是哀章甄邯王尋王邑甄豐王興孫建十一王盛。王莽也知這是外人捏造,但這也正合他的心意,於是親率群臣至高帝廟,拜受金匱神禪,還一派胡言去謁見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正想駁斥,王莽已經趨出,赴前殿登位去了。一般趨炎附勢的官僚居然向王莽稱賀。當即寫好詔旨,頒佈出來,定國號為,即將是年十二月一日,改為始建國元年正月一日。此詔一出,群臣都爭呼新皇帝萬歲,你說可耻不可呢!

      王莽雖然篡位,但傳國的御璽,尚在太皇太后手裡,便囑王舜到宮中去取。太皇太后大罵王舜說:「你們父子兄弟,都蒙受漢恩,不思報答,反乘機篡位。真是不顧恩義。狗彘不如!且王莽托言金匱符命,自稱新皇帝,儘可自去製璽,還要這亡國璽何用?我是漢家的老寡婦,旦夕必死;我要此璽殉葬,你們休得妄想!」說完,痛哭流涕。過了片時,王舜入對太皇太后說:「事已至此,臣也無法挽回。若是王莽必欲得此傳國璽,太后豈能始終不給麼?」太皇太后沈吟了半嚮,竟取出御璽,狠命的摔在地上;且大罵說:「我已經老而快死的人了,看你們兄弟將來不滅族麼?」王舜也不答話,低頭拾了御出來,交與王莽。王莽接了御璽,見璽已缺去一角,問明原因,才知是被太皇太后摔破,只好用黃金修補。這璽乃秦朝遺物,由秦王嬰獻給漢高祖,留傳至今,又轉入王莽手中去了。未幾廢孺子嬰為安定公,尊太皇太后為新室父母皇太后,西漢遂亡總計前漢十二主共二百一十年

      太皇太后已八十餘歲,歷漢元成哀平四世,史稱孝元皇后 (即太皇太后) 。她沒有傅太后(即傅昭儀)的驕恣,又沒有氏姊妹( 即趙飛燕和妹合德)的荒淫,實可謂后中之賢者,由於過寵姪兒王莽,為王莽所欺,玩弄於股掌之中,直至平帝被弒,猶不覺察;迎三歲孺子嬰為嗣不爭,稱攝皇帝假皇帝而不問,只知懷藏一傳國璽而不想給他,這又有什麼益處呢!所謂婦女當國,暫時則危,久之則亡,誠為定論啊。以下再敘的便是東漢時代的史實了。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待續】>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1)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2)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3)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4)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5)
↑ 第八節 弒平帝王莽篡漢 (3.3.8) - (6)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三冊】                  【待續】>

1 則留言:

  1. 【關於 九錫封典】
    *九錫是中國漢朝、晉朝等朝代皇帝給臣子的九種最高賞賜。
    「錫」同「賜」。
    九錫包括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斧鉞,九錫秬鬯。這些物件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賞賜形式上的意義遠大於使用價值。
    九錫之說始於周代,齊桓公曾接受其中的二錫。其制度於後來漢代正式形成,歷史上第一位被授予九錫的大臣是王莽。
    因自王莽始,受九錫者之後大多篡位,故後世功臣多拒受九錫以避嫌。

    *虎賁,天子禁衛兵;
    *納陛,陛即台階;
    *朱戶,朱漆大門;
    *秬鬯,音炬倡,黑黍所釀的香酒;

    Ref: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9%9D%E9%94%A1)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