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 上古時代 (由上古時代至秦的統一)
第六章 順天應人的商湯革命
第三節 商代政治的特徵 (1.6.3)
據《史記。殷本紀》說:「自契至於成湯八遷 (即遷都八處的意思)」。又楊雄兗州牧箴說:「成湯五徒,卒歸於毫 (即遷都五處始定都於毫的意思)」。由此可見商代都城遷徒的頻繁了。後來傳至十九代盤庚又遷都於殷 (今河南安陽縣) ,改國號叫殷,所以後人又叫商做殷商。
商代的都城,累次遷徒,且都在現今河南省區城裡的黃河兩岸。據歷史家研究,商代之遷徒,實有古代游牧行國的性質,若說是為避水患的關係,那就未免有點過於牽強附會了。
商代的政治,有幾個特徵:
一、繼統法:以兄終弟及為主,而以子繼統輔之。自湯至紂,凡二十八帝中,以弟繼兄者十四人,以子繼父且多為弟之子者六人。又如祭祀祖先,兄弟同禮,未常有嫡庶之分,是其特色。
二、迷信鬼神喜愛遊獵,商代卜辭,多刻於甲骨。在殷墟發掘出來的甲骨文,其中所記的事,多為祭祀與田獵的卜辭。這些甲骨文,是商人自己記載的歷史。所以中國歷史最可採信的,應從商代起。
三、發明鑄造青銅工具,使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富裕。由此可見商代的煉金術已極進步。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中發掘出來的古物,甲骨,銅器玉器等,其製作之精美,為舉世所震驚,也成為中國考古學之重心。
四、商代賢明的君長眾多:史記稱「商代盛衰凡十見」;孟子也說「自湯至武丁,聖賢之君六七作」。據史記可考者計有大甲 (第四代),大戊 (第九代),祖乙 (十三代),盤庚 (十九代),武丁 (廿二代),都是賢君。而武丁的時候,用傅說為相,尤其強盛。
五、商代是從沒有階級的氏族社會,轉變到階級對立的奴隸社會;把氏族社會的部落,變成奴隸社會的國家。因為商代兵力強大,被征服的部落也很多。
原書照片如下:
![]() |
↑ 第三節 商代政治的特徵 (1.6.3) - (1) |
![]() |
↑ 第三節 商代政治的特徵 (1.6.3) - (2)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