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第一節 文帝母妻的奇遇 (2.5.1)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第二冊 中古時代 (由秦至文景之治)

第五章 西漢盛世的「文景之治」

第一節 文帝母妻的奇遇 (2.5.1)

        卻說代王到京,群臣擁立繼位。是為文帝;尊母后薄氏為皇太后,繼室竇氏為皇后,并封賞功臣。從前諸呂的封地都予以收回不復置國。一時中外騰歡,萬民稱慶。

        原來薄太后過去只是魏王的一個姬妾;魏王豹謀反,被韓信所擒,押解滎陽,高祖當時并未將魏王豹斬首,只是將其家眷沒入為奴;薄氏頗具姿色,發往織室作工,後來被高祖瞧見 ,頗覺中意。便把她送入後宮;幾番纏綿,生產一男,取名為。後來高祖寵愛戚姬,便視同陌路。薄氏也自甘淡薄,安心撫養其子,不預外事。後來其子封為代王,便隨子赴任,故未為呂后所嫉;不但免禍。而且居然尊為皇太后。她本來是一個失寵的母妃,現在苦盡甘來。可見凡事都有定數,實在不可強求。像戚姬所遭受的奇禍,也可說自召的呢?

        說也奇怪,薄太后的遭過,已經是奇特了,而文帝的繼室竇氏,也是轉禍為福,無意中得着奇緣。竇氏是趙地觀津人,父母早喪。只有兄弟二人;兄名建號長君,弟名廣國少君。因家貧年少,不善謀生,且值戰亂,幾無法自存;幸漢宮採選宮女,竇氏便去應選,因此得入宮中,侍奉呂后。後來呂后發放宮女,分賜諸王,每王五人。竇氏因係趙人,當下請託主管太監,請求發放地。主管太監當已允諾,誰知事後忘記,竟將竇氏分配至地;及竇氏知悉,名額已奏明呂后,無法更改,竇氏也只好自悲命薄。誰知到了代國,竟被代王恆賞識,選到嬪妃,連生一女二男;第一胎為女,取名為;二三胎為男,長者名,次者。那時代王正室王妃本有四男,啟與武均為庶出,當然不及嫡室所生。竇氏很守本份,敬事正室王妃,并囑二子聽命四個哥哥。代王嘉她知禮,格外寵愛;就是薄太后也側目相視。誰知後來王妃得病身亡,接着所生的四男,均已天折。文帝即位後,立她所生的長子子,於是她也就順理成章的正位為正宮皇后了。這不是奇遇嗎?假使當年主管太監不忘記,分配到趙地,最好也不過是一個妾媵(ㄧㄥˋ 陪嫁),怎能平空一躍,升做國母呢?

        竇氏既為皇后,長女受封為館陶公主;次子封為淮陽王;她的長兄長君,也蒙特旨原賜田宅,移居長安,享受榮華。只是她的幼弟少君,因兵亂被人掠去,生死不明,不免美中不足;雖然飾令地方有司訪查,也無結果。

        竇后正在思念,一日忽由內待呈上一書;展開一看,原來少君已到長安,自來認親。書中說及少時同姐採桑,嘗失足墮地等情;竇后追憶起來,確有此事,便向文帝說明。文帝當即召見。但竇后與弟分別十多年,彼此都不相識。且那時少君尚只四五歲,現在如何認得?因此姐弟當時不敢相認。還是文帝問及少君,方由少君述及自姊別後,被盜掠去,賣給人家為奴;轉十餘家,直到宜陽時,已十六七歲了。宜陽主人命他同眾僕入山燒炭,晚上就在山上搭篷住宿。不料山忽崩塌,百餘人都被壓死,獨少君倖存。主人也很驚奇,從此對待少君較前優待。碰巧宜陽主人遷居長安,因此聽到皇后尋弟的傳說,且均姓,事跡相同,方敢大胆上書前來認親。竇后還有疑慮,又盤問說:「你還記得與姊相別的情形嗎?」少君說:「我和大哥送姊西行至館舍,姊憐我年小,并向主人要得熱湯替我洗頭,又要了一碗飯給我吃,方纔動身。」 竇后聽到此處,不覺放聲大哭說:「你真是我的弟弟了!可憐!可憐!真是蒙天保佑,使我姊弟重聚啊?」 文帝在一傍相勸;并召入長君,使他兄弟相會。真可說是內宮一大喜事哩!後來丞相周勃和太尉灌嬰,知道此事,因恐再蹈呂氏覆轍,特奏明文帝,請選正士與其交游,文帝准奏。竇后兄弟果然退讓有禮,不敢恃勢凌人。這都是防微杜漸的好處哩!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一節 文帝母妻的奇遇 (2.5.1) - (1)
↑ 第一節 文帝母妻的奇遇 (2.5.1) - (2)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