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第十節 兵困垓下霸王烏江自刎 (2.3.10)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第二冊 中古時代 (由秦至文景之治)

第三章 項羽分封後的楚漢相爭

第十節 兵困垓下霸王烏江自刎 (2.3.10)

        却說楚漢劃鴻溝為界,議和成功,劉邦接回父親太公和妻子呂后,父子相聚,夫妻團圓,真是悲喜交集,不消說是大事慶賀一番。不數天,即聽說項羽已拔營東歸;劉邦也想西返關中,便傳令將士整頓行裝。忽有二人進帳諫阻;這二人就是張良陳平。劉邦說:「我已與楚立約議和,他已經東歸了。我還留在這裡做什麼?」二人齊聲說:「臣等請大王議和,無非是為太公和呂后二人。現二人已經接回,正好與楚交戰。況天下我們已得大半,四方諸侯又多歸附。現項王兵疲食盡,眾叛親離,正是天意亡楚的時候;若聽他東歸,不去追擊,這不是等於養虎貽患嗎?」 劉邦深信二人,於是變計,再擬向東進攻。只因按秦舊制九月便是年底馬上到十月就是新年,因此,過了新年元旦,即與張良陳平商議軍事;決定分路遣使,約齊王韓信魏相彭越發兵攻楚;一面派人將太公和呂后送入關中。劉邦親率大軍向東進發。此為漢王五年初(十月)的事,即西曆紀元前二O二年

        漢軍追到固陵(今河南淮陽縣西北)前驅探得與楚軍相距不遠,劉邦乃擇險安營,專待韓信彭越二軍,以便合擊楚軍。偏偏韓彭二軍,杳無消息。項羽得知劉邦背信領兵追來,氣得暴跳如雷,竟驅動人馬,驟向漢軍殺來。漢軍尚未成列,怎當得項羽一股怒氣,被殺得落花流水。漢軍狼狽收兵回營,檢點人馬,竟損失了好幾千人,將士也傷亡了好幾十名。劉邦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忙與張良商量說:「韓彭二軍不來,我現又失敗,如何是好呀?」 張良對答說:「我軍雖敗,尚不足慮;但韓彭二軍不來。却是可憂。我想韓彭二人,必定是未得重封,所以 觀望不前。」 劉邦說:「我已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魏相國,怎麼說沒有分地呀!」張良說:「韓信受封并非出於大王本意彭越曾平定梁地自魏王豹死後也想為王。今大王何不封彭越梁王;再將陳以東直至東海加封與齊王韓信。韓信家在楚境,嘗想取得鄉土。大王今日派使加封二人,明天他們二人的人馬便來了呢!」 劉邦依議進行,果然二人即日發兵;還有淮南王英布漢將劉賈進兵九江,招降守將楚大司馬周殷,得了很多人馬,會同前來接應:三路大軍齊集,劉邦頓時胆壯,軍威大振,浩浩蕩蕩向楚軍追來。項羽在固陵雖得勝仗,但軍粮將盡,不敢久留,便以步步為營,向彭城方向撤退。好容易退到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已被漢軍追及;只見滿山漫野,盡是漢軍。項羽還仗着自己的勇力,且尚有十萬人馬左右,也不甚着慌,便就垓下紮營,準備對敵。那時漢軍三路大兵會集垓下,人數不下三十萬,以韓信為大將,指揮全軍。韓信素知項羽驍勇,無人是其敵手;於是便將各軍,分成十路,各隊派將統領,分頭埋伏,循環接應,就是後世所謂「十面埋伏計」。請漢王劉邦鎮守大營,自率軍三萬人向楚挑戰。項羽專靠勇力不尚兵謀,聽說漢軍殺來,便即怒馬衝出,領兵向漢軍殺來。 韓信且戰且走,引誘楚軍入彀(ㄍㄡˋ)。項羽平日所向無敵,那會把韓信看在眼裡?雖有將士諫阻,不可輕追,項羽那裡肯聽,只顧奮勇追來,已入漢軍埋伏,韓信見項羽已中計,便鳴放號砲;砲聲一響。伏軍齊起,四面殺來。項羽雖然驍勇,怎當得十面埋伏?真是殺開一重,又復一重。十面埋伏的漢軍。都向項羽殺來。所有楚軍,好像雞犬一樣,被殺得四面亂竄。單靠項羽一人,怎敵得百般兵器?但項羽到底驍勇,當者無不立死,總算被他殺出一條血路,突圍馳回垓下大營。

        項羽自返起兵以來,從未受此挫折;十萬大軍,被殺三四萬,逃散了三四萬,只剩得二三萬殘兵,跟回楚營。你想項羽此時如何不惱?如何不憂?相傳他有一個寵妾虞姬,秀外慧中,知書識字,雖然出征,與項羽形影不離,甚得項羽寵愛,此番在營見項羽戰敗回來,乃準備酒宴給項羽解問,并勸慰「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必憂勞,好好將息身體」。項羽飲了幾杯,身體實在疲乏得昏昏欲睡。虞姬服侍項羽睡下,自己坐在榻旁守候。忽聽得「四面楚歌」聲起,如訴如泣,動人鄉思;但項羽鼻息如雷不聞不知。急得虞姬有口難言,暗暗飲泣。你說這歌聲是那裡來的呢? 這就是張良的心理作戰,特編出一首楚歌,教軍士至楚營四面唱和;無句不哀,無字不慘,激動楚軍思鄉,瓦解楚軍的士氣。果然楚軍聽這首楚歌,都陸續散去;就是項羽得力的部將鍾離昧季布。追隨項羽好幾年,也背地裡走了。連項羽的叔父項伯,都悄悄的的投奔張良去了,只剩得項羽親兵八百人守住營門未曾離散;正想入報項羽,適項羽已醒, 聽到四面楚歌。(四面楚歌的典故即指此事)不覺大驚的說:「難道漢軍已盡得楚地麼?為什麼漢營中這麼多的楚人呢?」忽有軍士稟報,將士皆已逃散。只有隨侍的八百親兵尚在。項羽聽了大駭道:「有這等急變麼?」返身只見虞姬好像淚人一般,當時也不由得洒下幾滴英雄淚;心煩意亂,便把桌上的殘酒,一連喝好幾大杯,并隨口作歌說:「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ㄓㄨㄟ 毛色青白相雜的馬)(指他的坐馬)不逝雖不逝兮可奈何(指虞姬) 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生平最愛他的烏騅馬虞姬,此番被圍域下,自知難逃性命,但心中實不忍割捨美人和馬,因此慷慨悲歌,痛哭流涕。左右聽了,無不悲泣失聲。那時天色漸明。項羽便對虞姬說:「現在天色漸明,我要冒死衝出重圍,你怎麼辦呢?」虞姬說:「妾蒙大王深恩,今當生死相依;倘能歸葬故土,死也甘心?」項羽說:「你是女流,怎能出圍?你可自尋生路罷!」 虞姬忽然起立的說:「 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說完,便從項羽腰上抽出寶劍,向自己頸上一抹,便玉隕香消了。項羽欲救不及,痛哭一場,命左右掘地成坑。就地埋葬。(今安徽定遠縣六十里,留有虞姬塚的古蹟。又虞姬貞節可嘉,後世文人墨客,譜入詞曲,竟把虞美人三字作為曲名,真可謂不埋沒美人的貞節哩!)

        項羽埋了虞姬,收了淚,騎了烏騅馬,趁天色未明,率了八百騎親兵,衝出漢營包圍,向南遁去,及到天明韓信才知項羽已經突圍;便派灌嬰率領五千兵馬,前往追趕。項羽走到途中,部騎又逃散了一大半,只剩了一二百人。行到陰陵地方,迷失了道路,見前有二條路,不知那一條是通往彭城的;適有一老農在田中作工,便向他問路。老農却有些認識項羽,恨他暴虐好殺,竟指向他向西的那一條路。誰知那是一條絕路,前有大湖擋住去路,慌忙折回,再到原處,重向東行;因為這樣一耽誤,致被漢軍追及。衝殺一陣,只剩得二十八騎相隨着,且四面鼓聲震地,漸漸相逼;乃引騎至一山岡上,慨然對左右說:「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身經七十餘戰,從未失敗,遂得霸有天下。現在被困在此,這是天亡我,不是我不能戰的罪過啊! 已決定一死,願為諸君再決一戰,定要三戰三勝,斬將搴(ㄑㄧㄢ 拔取)旗,使諸君知道是天亡我,而不是我不善戰呢?」那時漢軍已將山崗團團圍困,項羽便將二十八騎分為四隊,與漢軍相向。東首有一漢將,不知死活,驅兵登山來捉項羽。項羽對騎士說:「你們看我刺殺此將!」說完,縱騎欲走,又回頭對騎士說:「你們可四面衝下,到山的東面會合,分紮三處。」於是項羽大吼一聲,衝殺下山,所向披靡。遂將漢將刺死馬下,漢軍統皆亂逃。山下漢軍仗着人多勢眾,復圖上來,都被項羽殺退。是時漢將楊喜上前追趕,項羽回頭大吼一聲,楊喜嚇得連人帶馬都倒退了兩里。項羽與騎士會合,三處分馳。漢軍不知項羽所在,便分三路追趕。項羽左手持戰,右手握劍,又殺死漢軍一都尉,漢兵一百數十人,仍被他殺出重圍;聚合一處,檢點人數,只少了兩騎。便笑着向隨騎說:「我的戰力如何?」 隨騎皆下馬拜伏說:「真如大王所說一樣呢!」 統計項羽自山上殺下,一連九戰,漢軍遇着項羽,沒有不潰散的。項羽既得脱圍,走到長江西岸的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適有烏江亭長泊船岸旁,請項羽過江;并催促的說:「江東雖然小,地方尚有千里,尚可以稱王。現臣有船在此,請大王快上船罷!」項羽聽了笑對亭長說 :「天意亡我,我又何必再過渡呢!」且我同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西行,現在無一生還; 就是江東父老不責我,讓我稱王。我又有何面目去見江東父老呢? (無面見江東典故本此)!說完,便把馬送給亭長說:「我知道你是一個忠厚長者,我無以為報,這是我騎坐的烏騅馬,隨我五年,日行千里,我不忍殺此馬,特地送給你。你見到此馬,就好像見到我一樣呢!」自己步行,轉身對着追來漢兵,又鼓起勇氣殺死漢兵數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忽又見數騎趕來,認得其中一人是呂馬童,便很悽聲的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麼?」 呂馬童不敢正眼看,便對旁邊的同事王翳說:「這位就是項王。」項羽又說:「我聽說漢王懸有賞格,得了我首級,可得千金,封萬戶侯。我今天就情給你罷!」說完用劍自刎。項羽死時只有三十一歲,今河南河陽縣有項羽墓。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就是項羽自刎的地方,有西楚霸王廟。他起兵三年,遂得稱霸諸侯,勇悍無敵。暴秦一亡,分王裂土,政令均由他主持。雖然戰敗不屈,自刎烏江,然而也算得是古來一個獨一無二的英雄豪傑了。但他最大的罪過是,違背義帝約言,使劉邦不能封王關中;又弒義帝,而致諸侯離叛;自恃慓勇,剛愎自用,不納忠言,徒恃武力稱霸;到死時猶不自責,還說是天意亡我,不是用兵的罪過,這真是到死尚執迷不悟呢!

        項羽自刎烏江,楚漢相爭的局面,便告終了。諸侯遂擁戴劉邦為皇帝,是為漢高祖(以後便稱高祖)。同年二月,漢高祖即位於定陶附近的汜水之北。最初他定都洛陽,同年五月,接受隴西戍卒婁敏的建議,遷都長安,史稱西漢。紛擾數年的戰局,就此告一段落。以後便進入西漢統一太平之治了。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十節 兵困垓下霸王烏江自刎 (2.3.10) - (1)
↑ 第十節 兵困垓下霸王烏江自刎 (2.3.10) - (2)
↑ 第十節 兵困垓下霸王烏江自刎 (2.3.10) - (3)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