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

第四節 蕭何月下追韓信 (2.3.4)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第二冊 中古時代 (由秦至文景之治)

第三章 項羽分封後的楚漢相爭

第四節 蕭何月下追韓信 (2.3.4)

        却說漢王劉邦因見人心思歸。正想找丞相蕭何來商議東歸的計劃。忽有人來投告,丞相蕭何今日出走,不知去向。劉邦聽了很是吃驚,即刻派人去追尋;一連兩日,均未見蕭何轉來。劉邦坐立不安。如失左右手。正想再派得力的人去追尋,忽見一人踉蹌(ㄌㄧㄤˋㄑㄧㄤˋ)趨入,向他行禮,視之正是兩日不見的蕭何。心中又喜又怒,便佯作生氣的說:「你怎麼背我逃走呢?」蕭何回答說:「臣怎麼敢逃,是去追回那個逃亡的人呢!」 劉邦又問所追回的係什麼人。蕭何說:「就是都尉韓信!」劉邦又生氣的說:「我自關中出發到此地,沿途逃亡的人很多,你都不去追,而獨去追一個韓信,你這不是欺騙我嗎?」蕭何說:「過去逃亡的人,無關重要,所以去留聽他自便;獨有韓信乃是大將之才,如果要東歸去爭天下的話,除了韓信以外,再無適當的人了。 所以我特去追回!」 劉邦說:「韓信真有這樣的才能嗎?你既認為可用,我就用他為將,試試他的才幹如何?」蕭何說:「倘若只用韓信為將,還是留不住他的。」 劉邦說:「那我就用他大將行嗎?」 蕭何連說:「行行行」 劉邦說:「那麼你就去把韓信叫來,我便用他為大將 。」 蕭何正色的說:「本來大王用人,簡慢少禮,今欲封拜大將,豈可像傳呼小孩子的一般? 所以韓信不願久留而逃去。就是這個原故哩!」 劉邦說:「拜大將必須要用什麼禮節和儀式呢?」蕭何說:「必須選擇吉日。預為齋戒,築將台具備禮儀,慎重行事,才算拜大將的正式禮節。」 劉邦說:「拜大將這樣隆重麼?好吧!我就依你。你替我按禮舉行好了!」 蕭何於是便退出去準備去了。

        你說韓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原來韓信係淮陰人。少年喪父,家貧如洗;既不能耕種,又不能做生意;就是想找點小差使,也找不到門路,常常依人寄食。他的母親也因貧病交加逝世了。有一個亭長頗與韓信往來,常周濟他的衣食。但亭長的老婆不賢,常不願給飯與韓信吃。韓信知道惹人討厭,便再不到亭長家去了。獨自在淮陰河傍釣魚為生。有時沒有釣到魚,也就只好挨餓。有一個老太婆在河邊漂絮,見韓信可憐,每當送到午餐,便分一些給韓信吃。韓信也就飢不擇食,毫不客氣的便吃了。但這位漂母慷慨得很,每日如此,接連十天。使 韓信非常感激,便對漂母說:「蒙老母這樣厚待我,我若有一天得志。必定報答老母的恩典哩!」誰知漂母很生氣的責怪他說:「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夠謀生,甘於坐守窮困!我看你儀表不凡,好像一個王孫公子,所以不忍讓你挨餓,給你幾餐;又何嘗希望你的報答呢?」 韓信討了一場沒趣,但對漂母的恩德,總是念念不忘。無奈何時運不濟,家中別無長物,只有一把隨身的寶劍,時常掛在腰間。有一天在街上閒逛,遇到一個屠戶的兒子,當面耻笑說:「 你每天帶着刀劍出來,有什麼用!我看你身體這樣高大,為什麼胆這麼小呢?」 韓信也不回嘴 。街上看的人很多,那個屠戶的兒子又說:「你若是敢拼命,不妨用劍來殺我;否則的話,你只好從我胯下過去了!」 說完便把兩腿張開,擋住韓信的去路。韓信看了他幾眼,不聲不響的便將身子匍伏在地,向他的胯下爬過去。街上的人看了,無不大聲談笑。韓信却不以為耻辱,若無其事的走了。韓信能忍人所不能忍,所以終能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來。

        當項梁起兵渡淮陰的時候,韓信去投入項梁帳下,但未為項梁所重視。至項梁敗亡,又歸項羽,也只給他一個低微的郎官。每次貢獻計謀,因人微言輕,未被採用。於是又棄楚歸漢,隨劉邦進入漢中。劉邦對他也不重視,只給他一個小小的位置,仍不得志,不免就有些牢騷。有一天偶與十三個同事在一起飲酒談心;到了酒後忘情,竟大發狂言,大有獨立自尊的志願。

        這些話被人聽到報告於劉邦,劉邦疑他們謀反,便派夏侯嬰將這些人拏了,押赴刑場處斬。已有十三個人頭落地了,忽聽得有一人大聲叫道:「漢王難道不想得天下麼?為什麼殺我這樣的壯士呀?」夏侯嬰聽了很奇怪,便命令停斬,隨即叫將這犯人牽到面前。看他像貌魁梧,便動了憐才之心;驗過斬條,方知是韓信。問問他的經略和才具,韓信所答,大為夏侯嬰所賞識, 就對韓信說:「十三個人都死了,而你獨能生存,可見你的命大!將來你必有一番作為,我就替你解脱罷!」說完便命軍士解去綁索,自去還報劉邦;亟稱韓信的才能,不但不應斬首,且應將他升官。劉邦是一個很隨便的人,聽了夏侯嬰的話,便赦去韓信的罪,將他提升一級為治粟都尉,但也沒有什麼重用。獨有蕭何留心人才,聽了夏侯嬰器重韓信,也召韓信與談。果然滿腹經論,應答如流。纔知夏侯嬰所說的不錯,并面許韓信為大將之才。韓信既得丞相讚許,總以為會荐舉重用。誰知等了好久,仍無消息。自思漢王既不能量用,不如另尋出路;於是便收拾行李,獨自出走。有人報告蕭何,蕭何聽了,如失至寶,來不及交待,便换了一匹快馬騎上,加鞭追趕。連夜追了百餘里,才將韓信追到。韓信本不願再回,經蕭何苦苦相勸,且說明并不是漢王不重用,實在是尚未保荐,所以遲延。韓信見他詞意懇切,才同蕭何原路回來。現經劉邦允諾拜為大將,便擇定吉日,在郊外築壇,準備舉行拜將的隆重禮節儀式。

        到了吉日,由丞相蕭何帶領文武百官,齊集王宮,專候漢王一同起駕至郊外壇下,只見壇上佈置得很是嚴肅齊整。漢王登壇,蕭何捧着符印斧鉞,交與漢王劉邦。壇下隊伍齊整,鴉雀無聲,都不知這顆斗大的黃金印,應該屬誰掌握。忽見蕭何代宣王命說:「請大將登壇行禮」 ,當有一人從容應聲登壇。仔細一看,原來是治粟都尉韓信,不由得出人意外,無不驚奇。韓信登上將壇,奏起軍樂,贊禮官朗聲宣儀,由漢王親自將金印虎符斧鉞一一授與信拜受。於是漢王復大聲宣論說:「外面軍事,均歸將軍節制。希望除暴安良,匡扶王業。如有藐視軍令,不服從軍令者,儘可軍法行事,先斬後奏!」 大眾聽了,無不大驚失色。韓信又向漢王表明自己將兵的方略。於是拜將禮儀算是告成。第二天,韓信登壇,發號施令,操練兵馬。眾將雖有不服,但因韓信有兵符在手,只好勉強聽令,不敢違犯。後來見韓信指揮調度有方,確有大將的才幹,也就無不心誠悦服了。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四節 蕭何月下追韓信 (2.3.4) - (1)
↑ 第四節 蕭何月下追韓信 (2.3.4) - (2)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