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第六節 殘殺威姬大封諸呂 (2.4.6)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第二冊 中古時代 (由秦至文景之治)

第四章 西漢初期的政局

第六節 殘殺威姬大封諸呂 (2.4.6)

        卻說漢高祖十二年(西元前一九五年)四月去世後,由太子繼位,是為惠帝。惠帝是高祖八個兒子中的唯一嫡子,他生性忠厚,很懦弱,即位時只十七歲,因此由他的母親呂后主持國政。呂后為人精明剛毅,秉性殘忍,私心太重;因為她對母家呂氏子弟的加意提携,委以重權,以致造成朝廷中派系對立。呂后稱制後,呂氏的政治權位已經壓倒劉氏和功臣派;這種形勢,是由呂后一手造成的呢?

        且說燕王盧綰聽說樊噲領兵前來征討,本不欲與漢兵對仗,自率宮人家屬數千騎,避居長城下,擬俟高祖病愈,再入朝謝罪;及聽到高祖宴駕惠帝繼位的消息,料知呂后必專國政,何苦自來尋死,遂率眾投降匈奴了。樊噲到了燕地,因盧綰業已逃避,兵不血刃便把燕地平定了。正擬再出兵追擊盧綰,忽使者持節前來,叫他臨壇受詔。樊噲問壇在何處,使者說在數里之外,樊噲只好隨着使者前往受命。到了壇前,望見陳平登壇宣敕,樊噲不得不跪下聽詔;纔只聽得一半,兩傍突出武士數名,將樊噲雙手反縛。樊噲正要喧嚷,那時陳平已讀完敕文,忙走下壇來。在樊噲耳邊說了數語,方繼俯首無言。陳平叫人把樊噲送入檻車,樊噲從人正想逃跑,周勃連忙喝止,并叫隨行入營。於是由陳平押着樊噲回都,周勃則馳到樊噲營中,宣讀詔旨,曉論將士。將士等素重周勃,見他奉旨代將,倒也不敢違慢。因此很順利的接管了兵權。這都是陳平通權達變的妙計哩!

        陳平押着樊噲,故意在途中耽擱,緩緩而行以待變。果然走到半途,便得到高祖宴駕的消息。陳平一得消息,便叫詔使代押樊噲,隨後繼行,自己則飛騎趕回。因為陳平不急誅樊噲,無非是為了呂后姊弟的關係;但樊噲已被拘押受辱。其妻呂嬃(ㄒㄩ)必不肯干休,若從中進讒,必定受累,所以加緊趕回入宮,以便相機防備。這正是陳平機智的地方。

        陳平進入宮中,在高祖靈前且拜且哭。呂后見陳平歸來,連忙問樊噲的下落,陳平回答說:「臣奉旨往斬樊噲,因念樊噲對國有功,不敢加刑,但將樊噲押解來京,聽候發落。」呂后聽了,方轉怒為喜的說:「你能顧全大局,不從亂命,真是難得!但樊噲現在何處?」陳平說:「臣聞先帝駕崩,特趕來奔後。樊噲他們不日即可到了。」呂后很是喜悦,叫陳平出外休息。陳平頓首請求說:「臣受先帝知遇之恩,現太子新立,國事未定,理應為新君效力,以報答先帝;怎敢怕勞苦呢?」呂后聽他口口聲聲為新君效力,心中很是感激;便溫言獎勵的說:「像你這樣忠誠的,真是少有! 現主上年少,隨時需人指導,那就請你擔任郎中令的職務,輔佐新主,使我放心。」 陳平謝恩受職告退。果然陳平退出不久,呂后的妹妹呂嬃便進來向呂后哭訴樊噲的冤枉,并說陳平實是主謀殺害樊噲,應該治罪。呂后聽了,很生氣的說:「你也錯怪好人了!他要謀殺樊噲,樊噲早就沒命了,還會押解來京嗎?」呂嬃說:「這是他聽說先帝駕崩,才改變主意;這正是他狡猾的地方,決不可輕信?」呂后說:「此去燕地數千里,且先帝命他立斬,就是殺了,也不能怪他專擅呢!我們在朝裡,尚沒有辦法解救,幸虧他保全了樊噲的性命,帶回京來;如此厚恩,正應感激。想你也有天良,為什麼恩將仇報呢?」 呂后這番話駁得呂嬃啞口無言。不數天, 樊噲解到,呂后赦令出囚,樊噲入宮謝恩。呂后說:「你知道你的性命。多虧什麼人保護?」 樊噲回答說:「太后的隆恩」呂后說:「此外還有什麼人?」樊噲記起被綁時陳平對他附耳的密言,自然感激陳平,便回答說:「陳平。」呂后笑着說:「你倒還有良心,不像你的妻子那樣糊塗呢?」樊噲便又轉向陳平道謝。看來,聰明的到底佔便宜,陳平這番,不但免禍,從此更得到呂后的寵信呢!

        呂后既得專權(以後簡稱太后),第一個她要除去的就是戚姬母子;因為戚姬母子深得高祖寵愛,顯有奪嫡的意圖,險些連太子都被廢去了。於是下令將戚姬(ㄎㄨㄣ剃髮)(頸戴鐵圈)為奴,勒令每日舂米。又下令召趙王如意(戚姬的兒子)入朝;一連數次,趙王都沒有來。呂太后很是動怒,問明使者,始知全由趙相周昌阻止。周昌對朝使說:「先帝囑臣保護趙王,現太后召王入朝,明明是不懷好意,臣所以不敢送王入朝。且王近日有病,不能奉詔入朝。」呂太后聽了周昌作梗,本想將他拿回治罪;但念及前時力爭廢立,不無功勞。於是便想出一條調虎離山的辦法,徵周昌入朝。周昌不敢不奉詔,及進謁太后,太后很生氣的說:「你不知道我恨戚氏嗎? 為什不使趙王入朝呢?」 周昌直言回答說:「先帝以趙王付託於臣,臣在趙一日,應該保護趙王一日。趙王是主上的少弟,為先帝所鍾愛,臣前力保主上,得蒙先帝信任,無非望臣再保趙王,免致兄弟相戕。若太后懷有私怨,臣怎敢參預?臣但知有先帝遺命罷了!」呂太后無言可駁,叫他退出,只是不肯再令他往趙而已。一面再派使召趙王入朝。趙王失去周昌,無人作主。只 好應命入朝。

        且說惠帝年事雖輕,卻很仁厚,與母親性情不同。他見戚姬受罪舂米,已覺得母親心腸太狠,現聽說趙王要到,料知母后必不肯放鬆,便不待母后命令,便親自出迎,好在惠帝尚未立皇后,便與趙王同居宮內,飲食起居,俱由他照料,以防範母后暗中加害。太后也碍着惠帝在側,不便下手。俗話說得好,明鎗易躲暗箭難防。有一天,惠帝早起出外射獵,見趙王尚睡着未醒,不忍將他叫醒;以為只離開半天,大概不會有什麼意外。等到惠帝射獵回來。趙王七竅流血,死在床上。惠帝看了抱尸痛哭,不得已只好吩咐左右,用王禮險葬;也知是母后所為,無可奈何。只是暗中查得是一個宮奴下的毒手,便暗中瞞着母后,將這個宮奴捕獲,秘密處斬,總算為弟洩恨罷了。

        餘哀未了。忽有太監奉太后命,引惠帝去看「人彘」(音滯)。惠帝從沒有聽過「人彘」這個名詞,卻也好奇,便同太監前往,曲曲折折到了一間廁所門,指示惠帝說:「這就是『人彘』」哩!」惠帝向內一看,只見一個無手無腳人身,眼內沒有眼珠,只剩兩個血肉模糊的窟隆,口張得很大,但沒有聲音,身子尚在活動。惠帝看後,又驚又怕,回頭問太監。到底是什麼東西。太監不敢明說,直到回到宮中,被逼不過,太監始說出「戚夫人」三字。惠帝聽了,幾乎嚇得暈倒了。勉強支持問明原委。始知戚夫人被砍斷手足,燻聾兩耳,葯啞喉嚨,挖出眼球,抬入廁所,折磨至死。至於「人彘」的名目,是太后所命,太監也不知做何解釋。惠帝聽完,不禁失聲哭道:「好一位狠心的母后,竟令先父的愛妃,死得這般悲慘啊。」從此憂憤交集,釀成一種獃病,哭笑無常。太后聞知探視,見惠帝好像傻子一樣,心中也很着急;急召醫診治,吃了好幾劑藥,纔覺清爽些;也深悔不該叫惠帝去看「人彘」,但并不悔殺戚姬母子。 周昌聽說趙王已死,自恨無法得全,有負高祖委託,免不得鬱鬱寡歡,從此稱病不朝,厭聞外事。呂太后也就置諸不問。至惠帝元年周昌病逝,這位梗直的忠臣,可謂彪炳史册哩!

        至惠帝二年秋,相國蕭何病逝,由齊相曹參繼任相國。蕭何一生勤慎不敢稍縱,即購置田宅,必在窮鄉僻壤;牆屋毀損,也不肯修治。嘗對家人說:「後世有賢子孫,當學我儉約,即或有不賢子孫,也免得為豪家所奪哩!」後來子孫繼起,世受侯封。有時因過受譴,也不至身家滅絕。這都是蕭何儉約傳家的好處呢?

        曹參繼任相國,一切均遵循蕭何所定的舊規,竭力避免苛煩興作;對外族保持和平關係,對諸侯王國採放任政策。在長期戰亂之後,這種政治原則自是救時良藥。史稱蕭曹為漢初二賢相,俗謂「蕭規曹隨」,就是指此事哩!

        惠帝因母后專政,多不愜意,每天只有借酒澆愁,不問政事。即位三年,年已二十,尚未立后。原來呂太后另有打算,想將自己女兒魯元公主的女兒,配給惠帝為皇后;只是年齡太小 ,至惠帝四年春,呂太后卻假公濟私迫不及待了,擇吉舉行后禮。惠帝明知女年相差約近十歲,且魯元公主係胞姊,胞姊的女兒,乃是甥女,甥舅做夫妻,豈不是亂倫?偏太后只顧私情,不管輩分,又不敢違抗母命,只好由她主持。可憐一個只十歲的女兒,曉得什麼。惠帝當時的處境,其痛苦可想而知了。

        惠帝五年秋,相國曹參病逝。呂太后追憶高祖遺言,擬用王陵陳平為相。躊躇了二三月,已是惠帝六年了,乃決定廢去相國名號,以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不久,留侯張良也病逝了。張良本來多病,見高祖屠戮功臣,樂得借病為由深居簡出,且託詞學仙,故得令終。誠可謂明哲保身哩?張良喪事剛完,舞陽侯樊噲又一病不起。真可謂勳臣懿戚,相繼凋亡呢?

        惠帝七年秋,惠帝患病不起,竟在未央宮撤手歸天了。惠帝在位七年,享年二十四歲皇后張氏僅十三歲左右,當然未能生男育女,但呂太后卻想出一法,取後宮中所生嬰兒,納入張后宫中,倖稱是張后所生,取名為,立為太子。又恐太子的生母,將來總要洩漏秘密,索性將她殺了滅口。惠帝喪事完畢,便把假太子恭立為皇帝,號稱少帝。少帝年幼,由呂太后臨朝稱制。史官因少帝來歷不明,故略而不書。惟漢統究未中斷,權以呂太后紀年,即所謂高皇后(諡號)是也。

        呂后元年,想立母家呂氏子弟為王。功臣派的右丞相王陵引「白馬之盟」,加以反對,並因而去職。繼而呂后又與繼任的右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商議,二人雖然也屬功臣派,但不敢再持異議。於是追尊她的父親呂公宣王,哥哥呂澤悼武王,作為呂氏稱王的先聲。又恐人心不服,再取他人子五人,硬說是惠帝的兒子:一名,封為淮陽王;一名不疑,封為恆山王;一名,封為襄城侯;一名,封為幟侯;一名,封為壺關侯。適魯元公主病逝,又封她的兒子張偃魯王。接着封呂澤的兒子呂台呂王,封妹:呂嬃臨光侯。後來又封呂台的弟弟呂產梁王呂祿趙王;呂台的兒子呂通燕王;呂通的弟弟呂莊。其他呂氏封侯的,更是不勝其數了。呂后這種自私母家的措施,不但劉姓帝室子弟不滿,更引起功臣們的無限妒恨。

        至呂后四年,少帝做了四年傀儡,已粗懂人事,往往偷聽內侍密談,得知自已生母已被呂后所殺。小孩子懂得什麼利害,便隨口亂說;呂后平時的教訓,也全不聽從,且很生氣的說:「太后殺我的生母,等我年紀大了,我要為母親報仇!」這話傳入呂后耳中,不免吃驚;心想他小小年紀,便有如此狂言,將來那了得?於是便把他廢了。那時恆山王不疑已天折,由襄城侯嗣封為恆山王。於是又立恆山王為少帝,改名為,仍由呂后臨朝稱制。那時高祖的八個兒子,僅存二人:一是代王,一是淮南王。加入齊吳楚瑯琊等國,劉氏子弟總算還有七國;至於惠帝假子數國,因姓氏可疑?當然不算。呂氏已有三王:呂產梁王呂祿趙王呂通燕王。但呂產、呂祿二人雖然封王,并未就國,在朝中手握兵馬大權;權傾內外,當然不是劉氏諸王所能與敵的。劉家的天下,幾乎已變成呂后的天下哩!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六節 殘殺威姬大封諸呂 (2.4.6) - (1)
↑ 第六節 殘殺威姬大封諸呂 (2.4.6) - (2)
↑ 第六節 殘殺威姬大封諸呂 (2.4.6) - (3)
↑ 第六節 殘殺威姬大封諸呂 (2.4.6) - (4)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