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第八節 景帝重用鼂錯的削地政策 (2.5.8)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第二冊 中古時代 (由秦至文景之治)

第五章 西漢盛世的「文景之治」

第八節 景帝重用鼂錯的削地政策 (2.5.8)

        文帝崩駕,太子受遺命即日嗣位,是為景帝。那時有一位他最寵信的家令姓穎川人(今河南禹縣),少學刑名,並曾向伏生學習尚書,可以說兼有儒法兩家之學,但他為人峭直深刻。文帝時他曾上書論列匈奴與中國戰術的長短,甚受嘉賞。他並建議徒民實邊以禦匈奴以爵位獎勵人民輸粟充實邊卒之用,為後世捐官輸粟之濫觴,均為文帝所採納;並已擢任為中大夫。景帝即位,以鼂錯為左內史,常常私下與之商決國策,可說言聽計從,朝廷一切法令,無不變更。朝中公卿,多半側目,就是丞相申屠嘉,也恨不將他除去。適鼂錯為了內史府出入方便,開一角門,穿過太上皇廟的短牆。申屠嘉得知,立即彈劾鼂錯大不敬罪。 誰知景帝袒護鼂錯,不但不罪鼂錯,且叫申屠嘉不要多心。申屠嘉為了此事,回家後竟氣得吐血而亡。景帝便升御史大夫陶青丞相,而擢鼂錯御史了。

        當時政治最大的難題,自然是諸侯王國的駕馭問題。在這方面,鼂錯建議景帝採取硬性的削地政策;就是隨時找機會和藉口來削除諸王國的封地。當然他也曾料到會激起事變,但他認為這事遲早會發生。削地迫使他們倉猝發難,戰爭反易解決,等他們準備妥善,局面反難收拾。就在景帝三年,漢以不同的罪名,削掉了楚王東海郡趙王常山郡,和膠西王的六縣,既而又削除吳王會稽豫章二郡。鼂錯的父親,聽了這個消息,趕忙由穎川家鄉來見鼂錯說:「你莫想尋死不成?我在家鄉聽說你當政用事,硬要侵削王侯,疎人骨肉。外間已怨聲載道,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所以特來問你!」 鼂錯應聲回答說:「怨聲原是難免的!假使不這樣做, 那就天子不尊宗廟不固哩!」 他的父親長歎的說:「劉氏得安鼂氏必危!我已年老,實不忍見禍及身,不如回家算了!」 鼂錯仍想挽留,但他的父親連連搖頭,竟自登車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吳王起兵反於廣陵 (今江蘇江都縣);他事先並與膠西王卬 (ㄤˊ)楚王趙王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膠東王雄渠等相約,至此六國也起兵相應,一致以討誅鼂錯為號召。此外,齊王將閭 (ㄌㄩˊ),先與通謀而後反悔,濟北王淮南王為中央官吏所劫持,無法行動。也有一部份國家忠於漢室的,如衡山廬江等國,都堅守無二。尤其是梁王(景帝的胞弟),成為這次戰亂中的中流砥柱

        吳王濞起兵後,北上渡淮水,與兵會合,西向攻。梁軍迎戰大敗,退守睢陽(今河南商邱縣南)。漢廷則以周亞夫太尉,率兵迎戰吳楚,以酈寄欒布分擊趙齊;並以竇嬰為大將軍,屯守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但吳楚兵力很盛,景帝也就未免有些着慌。那時袁盎為吳相,適在都中,因與鼂錯意見不合,便趁機向景帝獻計,建議殺鼂錯以求諸侯罷兵。景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便把鼂錯殺了,便派袁盎出使於吳,以謀停戰。吳王濞的謀反,已有多年了,自然不會因此而罷兵。謀和業已絕望,景帝乃下決心討伐。

        吳王濞繼續攻梁王堅守睢陽,吳楚兵馬二十萬人,大部份被吸住在睢陽外圍,不敢西進。周亞夫的軍隊,到了洛陽後,並不立即發兵救梁,而引兵走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以為犄角;一面派輕騎絕吳楚粮道。吳楚合兵攻梁不下,又不敢西進,因而轉攻周亞夫的軍隊。亞夫堅壁不出,吳楚軍因粮道斷絕,只得自行退師。亞夫麾兵追擊,大破吳楚軍楚王戊兵敗自殺,吳王濞棄軍南逃至東甌(即東越),為東甌人所殺。其餘各國,也次第降服。總計這場戰亂,前後不過三個月便告平定了。這當然是周亞夫的善於用兵。但吳楚二王屯兵梁郊,不急西進,也是一大失策。周亞夫為了戰略,故未發兵救梁,但因此却引梁王的懷恨。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原書掃描如下:
↑ 第八節 景帝重用鼂錯的削地政策 (2.5.8) - (1)
↑ 第八節 景帝重用鼂錯的削地政策 (2.5.8) - (2)


<【前一篇】                  【緣起】【總目錄】【代序】--【第二冊】                  【後一篇】>

2 則留言:

  1. ●【七國之亂】(Wiki)
    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發生於中國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
    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實行削藩政策,
    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引起之內亂,由竇嬰、周亞夫所平定。

    七王為: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
    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

    回覆刪除
  2. ● 關於【齊王將閭,先與吳通謀而後反悔】之補充:(劉將閭 - Wiki)

    劉將閭(?-前154年),漢朝宗室,西漢齊孝王,在位十年。

    其父齊悼惠王劉肥是漢高帝劉邦的長子,開始劉將閭被封為楊虛侯。
    前165年,其侄齊文王劉則死後,無後。前164年,漢文帝命劉將閭襲位。

    前154年,七國之亂爆發,他的兄弟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
    濟南王劉辟光都參與叛亂,圍攻劉將閭的國都臨淄。
    劉將閭雖然堅守,但有所動搖,與叛亂的兄弟們通使交流。
    但後來聽說朝廷太尉周亞夫已平定吳楚,所以一直沒有參加叛亂,還是守城。
    事後,害怕朝廷追究自己與叛王們連繫的罪過,自鴆而卒。

    漢景帝依然讚賞齊王堅守的功勞,諡號孝,命他的兒子劉壽嗣位。

    回覆刪除